第五,孔子重視“禮”,對和諧社會有重大啟示。
孔子重視禮:人人講禮,生活就和美。
首先,禮是人與社會和諧的金橋。麵帶笑容是社會和諧的表現,孔子提倡的禮是“克己複禮”,就是強調要有自製,隻有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約、自製才能達到“克己複禮”。
其次,孔子還告誡人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著名警語告誡人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要讓別人去做,否則是不道德的。也告誡人們要善於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再次,孔子認為隻有多為別人著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樣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達到良好的境界,人也才能有好心情,也才能活得健康快樂。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將心比心,才能知己知彼。
第六,孔子“仁者壽”對心理攝生的啟示。就是說人要有仁德,才能長壽。那麼,仁是什麼意思?
我用《論語》中孔子對學生問題的解答來說明。
孔子有一個學生名叫樊遲,一天,他問孔子:“老師,您總教導我們為人要仁,請老師講講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要關愛別人,這是多麼崇高的人生觀。
所以我們還原愛人的本來理念,就是人活在世界上要為大多數人而活著,而不是隻為自己和隻為自己的小家活著;要為大家,為國家而活著。有了這樣的思想境界,人才能與社會和諧,達到最佳境界,也才能達到健康的最高境界。
孔子就很愛他的學生。
這裏我舉一個例子。孔子晚年時有一個學生叫冉耕,得了麻風病,手指、腳趾都爛掉了,獨自住在一間茅屋裏。一天孔子要去探望冉耕,弟子們勸孔子不要去,說會傳染,但孔子堅持要去,弟子們隻好從命。到了冉耕的住處,孔子喊了半天,冉耕才從黑屋裏爬到窗口,孔子抓住他的手要他開門,冉耕拚命要把手縮回,並哭著說:“老師您快走吧,我的病會傳染給您的”。孔子卻緊緊握住冉耕的手不放,哽咽著說:“冉耕你快開門,老師要進去看你,老師不怕傳染”。冉耕堅決不開門,孔子隻好哭著走了。從這個真實的故事可以看出孔子是怎樣的愛他的學生。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關愛別人,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更美好,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就會更健康。
關愛別人,包括關愛鄰裏、單位的人。比如一個社區裏、小區裏,如果大家都能友好相處,互相關愛,那麼人人心理自然快樂,當然對健康長壽有益。
孔子提出“仁者壽”表明仁是健康長壽的最高理念。也是心理精神健康的最高境界。
第七,孔子酷愛音樂,音樂也是孔子養心的重要法寶。
孔子一生重視樂,在他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他都不忘音樂,比如他和他的弟子們在遊說列國時被圍困,斷了糧,但他不僅不悲觀,而是鼓瑟而歌,悲憤的樂聲喚起了弟子們的激情,足見孔子對音樂感染力的重視。
孔子第一個把樂列為六經之一,並把樂和禮並列,當他看到魯國“禮崩樂壞”時,悲憤得痛不欲生。孔子把“盡善盡美”作為音樂的最高標準。
孔子認為音樂能激勵人生,增強意誌,對堅定人的心理素質很有裨益,他在齊國聽了《大韶》樂曲後竟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
一曲健康上進的音樂,就像給頹廢的人一支強心劑。
孔子強調旅遊之樂可以調整心態。
孔子喜歡寄情山水。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就是智者,指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厚的人喜歡山。人要健康長壽就要多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去與大自然相融合,就是說孔子不僅強調人與社會的融一,同樣重視人與自然的融一。
山水可以陶冶心情。
現代也證實旅遊是治療抑鬱症的良藥,因為大自然會給人們帶來快樂,帶來健康。所以人如受到什麼重大的心理創傷,最好能出去旅遊一趟,離開原環境,切斷不良刺激,這樣能減輕心理創傷。
山水可以調整心態。所以“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孔子調整心理平衡最有效的手段。
旅遊是醫治抑鬱症的第一良藥。
第八,孔子人生“三戒”對心理攝生的啟示。“三戒”是對人生欲望膨脹的警戒。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
年輕時,血氣未定,不能迷戀於色,而要奮發學習。
壯年時,血氣方剛,不要太爭強好鬥,而要量力而行,否則不利身體健康,尤其心理健康容易出問題。
老年時,血氣已衰,就不要太貪戀得失,所以戒之在得。
孔子的三戒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漢代劉向的“三學”:“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說苑·建本》)
再結合孔子的人生旅程,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就是說,30歲開始已步入中年,事業上就應該開始追求成就了。40歲各方麵都成熟了,不會再受欺騙。50歲就應該警惕健康狀況,知天命,就是要量力而行了。
我們都知道中年時,捉弄人的往往是心理高壓,而到了老年,威脅我們的就主要是身體健康問題了。所以在青、中年時要多用加法,就是各方麵都可以增加,而到了老年,就應用減法,這就是孔子“三戒”中所告誡的,老年要戒所得。
中年人心理壓力大,而老年人病理壓力又壓倒了心理壓力。
第九,孔子的君子胸懷是當今改善人際關係,促進心理攝生的良方。
孔子提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是和諧人際關係的最高境界。指有道德修養的人,心懷廣闊,樂觀豁達,身體自然健康。反之,缺德之人每天隻是妒忌別人,看著別人不順眼,胸襟狹窄,鬱鬱不樂,或者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小人的樂是不健康的樂,對自體無益,自然長壽不了。
孔子一生愛國、愛他人,最典型的是關愛他的學生。孔子有弟子三千,他愛他們如父愛子,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所形成的團隊戰勝了一切困難,包括孔子辦學時貴族的打擊,遊說列國時遭遇的挫折等。
孔子一生心胸寬闊,向來成人之美,從不成人之惡。
當今社會也應多學君子胸懷,少學小人肚腸。
第十,孔子的中和之德,對心理攝生的重要啟示。
什麼是中和?
孔子提出“過猶不及”,即認為太過和不及都不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儒家把他叫做中庸。中,就是持中,正如宋代大儒朱熹說:“中庸,不偏不倚”,也是說中庸指適中,是保護心理健康的根本。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所以中庸又稱中德,就是說什麼事都不能違背常理,不能偏激。
中和之德,啟示了什麼事都要適度,包括心理緊張度也必須適度。
適度的緊張是成功的前提,但必須是適度,過分緊張或過分鬆弛,都不利於心理健康,也不利於事業成功。
孟子心理攝生三大絕招
第一招,人人皆可為堯舜,就是自信絕招。
孟子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善人,並認為人的本性是善,就好比水之就下,人性善良與佛家的慈悲心是一樣的,有了這樣的心,雜念自然就會少,惡念更不會產生,這樣的人,心理當然健康。
提倡善良,反對邪惡,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
第二招,人人都要講“仁義”,孟子又提出了仁義並重的道德修養,對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及中國人品德的鑄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還提出“舍生取義”的忠告,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就是說:在麵臨生命與正義的兩難境地時,孟子寧可放棄生命選擇正義,足見孟子的思想境界。
人有了舍生取義的崇高境界,那麼他還會有什麼私欲邪念?這樣的心理難道還不是最健康的心理?
第三招,立大誌。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有這樣的大誌的人,要為大誌而奮鬥,他的心理空間哪裏還會有私心雜念的地盤?
年輕人要立大誌,有大誌的人,才會有健康的心境。
孟子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警句,也告誡人們要立大誌,有了大誌大德的人,何愁心理不健康。所以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裏,孟子的這句話是對某些沉溺於物質追求者敲響的警鍾。
莫讓物質欲填滿了你的心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