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義一些布依族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遙遠的蠻荒時代,有一年久早走,雨,草木枯黃,井泉千洞,早情十分嚴重。無計可施的人們隻得向三界之主玉皇大帝陳述災情、狀告雷公。玉皇大帝招來雷公,責問其為何不司其行雲布雨之職,解救人間的百姓。雷公在玉皇大帝麵前不敢抗命不遵,唯唯諾諾領旨而行。但是,他把一腔起火泄向收告他的人間百姓,毫無節製地在施暴雨。頃刻間,人間生活的大地,變成一片汪洋,洪水衝去了萬物生靈,隻剩下伏藐凡妹藏身於一個巨大的葫蘆裏得以保存生命。洪水退去,整個世界隻剩丁伏截元,妹二人,按照人間常倫,他們是不能結婚的。眼看凡間人類就將絕跡了,玉皇大帝隻得旅出神仙再三向伏截兄妹陳述利害,要他們二人結為夫妻。經過神仙的一再勸說,伏藐兄,妹終於結成了夫妻。後來,妻子懷孕生產,不想生出來的卻是一個鮮紅的肉枕頭。伏桂元,妹二人看著生下來的肉枕頭,心想一定是兄妹成親有悖人倫之道,生下肉枕頭是遭到的報應。二人後悔當初聽了下凡神仙之言,親兄妹成了親,造成這樣的後果。兄妹二人一督之下,把肉枕頭剁成肉泥,然後抓起兩把就撒了出去。說,也奇怪,那一把撒在坎上的肉泥,立即變成穿紅著綠的人,另一把撒在坎下的肉泥,則變成了穿著青黑色衣服的人。伏藐兄妹二人愣了一愣,方明白玉皇大帝是通過二人用這樣的辦法來使人類重新繁盛,讓凡問重新熱鬧起來。此時,肉泥還剩很多,兄妹二人又開始撤肉泥造起人來。他們看到墳上的人衣著美觀,撒肉泥的時候不自覺地就多向坎上撒而少向坎下撤。其實,坎上的那些人就是後來的漢族人,坎下的那些人就是後來的布依族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的群眾中漢族人最多,布依族人就少了。相似的傳說故事,被許多民族的群眾視為人類的來源加以流傳。我們當然知道這隻是一個傳說。問及現在的興義人,這個說是湖廣籍,那個說是江西籍,就是許多布依族、苗族群眾也宣稱自己的祖先是洪武年間才遷人的,那麼興義在遠古時代到底有沒有人居住呢興義是不是蠻荒之地呢在興義境內,有關古人類遺址的發現、發掘、研究已經解答了這些疑問,撥開了層層迷霧。
貴州的古人類遺址在中國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關於古人,類的研究成呆在國內外古人類學界也占有相應的地位。南、北盤江流域是貴州古人類研究領域重要的前沿陣地。興義貓貓洞,遺址、張口洞遺址,都是省內外聲名遠揚的重要古人類遺址。
1920年,法國古生物學家桑誌華在甘肅慶陽縣城北的黃土地層中發現了一件人工打製的石核和兩件石片。這是中國首次,有地層記錄的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基本上是在中國北方進行。之後,才擴展到西南地區。1964年,考古工作者首先在貴州黔西縣觀音洞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揭示了貴州燦爛的遠古文明,豐富的出士文物,說明我們腳下的這塊士地在遠古時並非蠻荒之地。
1974年冬,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專家曹澤田(貴州科學院喀斯特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裴文中獎獲得者)在興義進行田目野考古時,發現了貓貓洞舊石器時代遺址,拉開了興義古人類田野考古的序幕。貓貓洞位於興義市區東部的頂效鎮西南1千米處,具體位置在一座喀斯特孤峰東側山腰。孤峰小巧唆秀,由於山上兩個並排等高的搭洞存在,整座山峰就如一隻匍匐著並睜開一雙大眼的貓,形態極其逼真,當地群眾於是稱之為貓貓山,其洞也就稱為貓貓洞了。貓貓洞洞口朝向東北,洞高3米,洞口寬4米多,前接一片丘段,兩側為水田壩子,後倚山清水秀的木攏大寨,洞前是頂效河,貓貓洞高出頂敖淚水麵45米。曹澤田在這裏采集到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引起了貴州省考古界的高度重視。
1975年10月,貴州省博物館對貓貓洞進行試掘,探明了該地為一處價值很高的舊石器時代1$義中、鋒時刻晚期文化遺址。同年11月,正式發掘工作開始。隨著發搖工作的進行,在厚25米的完整堆積層中,發現了珍貴的人類化石7件,石製品4000多件,骨、角製品14件以及一些動物化石和人類的用火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