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考古發掘工作(1 / 2)

阿紅遺址發現以後,為避讓該遺址,保護文物,晴興高速公路設計方對原定方案部分路段進行了改動。但是,2010年10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高速公路改線路段進行再次調查時,確認公路未能避開遺址。為了搶救珍貴文物,避免重要曆史倍息消失於基礎建設的過程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由青年專家張興龍帶隊的田野考古隊伍,對晴興高速公路施工範圍內的文化堆積進行了考古發掘。

興義市境內,由於富集大量的文物資源,是貴州省內考古工作開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到戰國秦漢時代的遺存,文物數量多、等級高,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的遺,存,是夜郎考古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一個方麵,是全省夜郎考古戰略的重要陣地。因此,對阿紅遺址應該進行全方位細致的考古發掘工作。

1975年,參加興義、興仁地區漢墓發掘的工作者認為,漢時在興義最先設有3個縣,即夜郎縣、談指縣、漏江縣,後多次發生過縣名更替,並由賈人不得乘馬萃進一步推測,興義出土銅車馬漢墓的基主人為縣長的妻或妾。1987年《貴州興仁交樂漢基發掘報告》發捆著認為,交樂漢時屬群相郡之宛溫縣。無論如何,從考古發現分衍,漢時,興仁交樂,興義萬屯等地應屬同一個行政區劃,且呈現一種夷漢並存的政治狀態。在過去,興義市境內隻發擁有漢墓,而從來確認過原住民族的文化遺存。問題是,既然有那麼多的墓群,當時城市和村莊的遺址在什麼地方如果說漢墓群代表了主流的漢文化,那麼當地的原住居民的文化狀態是怎樣的阿紅遺址發掘是撩開這一神秘麵紗的良好開端,研究工作將不斷繼續下去。

2010年,在對阿紅遺址進行探方考古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阿紅遺址漢代原住居民的墓地一一老墳山墓群。經過40餘天的發掘,共發組墓葬53座。此次發搞的墓葬分布於兩個地點,老墳山墓群和新寨基地。老墳山是坐轄於阿紅盆壩南緣的一座小山,墓葬分布於老墳山的南坡,總麵積超過5000平方米,墓葬發掘區位於整個基群的西部,共發掘墓葬50座。新寨基地坐落於阿紅盆壩的東緣山腳,共發掘墓葬3座。新癖基地現為阿紅村新型障組居民點,居民建房對墓地破壞較大。發搞的基葬分為土坑基和石板基兩種形製,土坑基僅有2座,其餘皆為石板墓,土坑墓略小於石板墓。所有墓葬長225米,寬0.5-0.8米,深約0.7米。所有構建墓葬的石板皆為天然石板,未發現人工加工的疫跡。多數墓葬被耕作破壞,僅餘基底。石板基其基本構建方法為,先挖一長方形土坑,在土坑的底部和四壁皆貼上石轍,將死者和隨葬品放入後,用土掩埋。部分墓葬在距墓底一定高度的填土中也發現有隨葬品,應為填土過程中放人,上加蓋截。未發現其他葬具,石板構成的石框既非棒,也非穗,因此,將此類墓葬定義為石板基較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