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考古發掘後的幾點初步認識(1 / 3)

經過對遺址的發掘,考古專家得出幾點初步的認識通過初步分析,墓葬年代應當在東漢中晚期。此次發掘墓葬,與周邊地區之前發現的典型漢人墓葬相比,差別較大老紋山出土大量玉石飾品,而同時期的漢人墓葬中的裝飾品多為銅製,極少有玉珠、玉璜、串飾等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李法軍在考古發掘期間,曾到現場進行人骨鑒定,他認為無論男女,四肢骨的發育普遍較細弱,肌帶發育不明顯,生前少有從事較重的勞作,這和一些原住民族漁獵的生產方式相吻合基群中使用牛、豬、狗等家富陪葬,在此地區同時期漢人墓中是不見的。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初步判斷老拭山石板墓的主人極有可能是漢代的當地原住民族。通過對老墳山墓群的發掘,填補了認識的空白,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此遺址為銅鼓山類遺存學文化現象。

興義市阿紅遺址的發招工作如悔深入進行,對其文化現象的研究也還沒有正式開始,現初步判定為銅鼓山類遺存一定的研究結論可以參考,文化可比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一個文化的曆史真相,要靠眾多考古研究的結論支撐,需要大量的遺址作為研究場所,需要數以萬計的出土器物作為實物佐證。我們相信,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以及對該遺址文化現象的深入研究,阿紅遺址反映的曆史信息將會更加全麵和透徹。那時的阿紅遺址,將成為注解興義曆史的重要證據。如果阿紅遺址能夠為夜郎文化的研究提供線索,甚至成為夜郎文化的重要代表區域,當然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反之,就算它不是夜郎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樣也是興義市不可多得的重要曆史文化遺存,是興義曆史文明中捺之不去的亮色,是興義文化底蘊當之無愧的重要基石。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像狗不理包子品牌,雖然字麵意思不雅,但是一且能讓人款利,便有人搶注它。因為這個成語家喻戶曉的緣故,夜郎像一個古代美人,唯因其模模糊糊,才顯得那樣誘人,多情的後人總想按照自己的意圖給她穿金戴銀。這不,鄰近省份正在花巨資打造夜郎古都,省內的考古專家對其嗤之以鼻的同時,也得認真找一找夜郎古國新的痕跡。當我陪同他們走進興義東北角一個叫阿紅的村莊的時候,初冬的陽光正如母親般撫摸著這片山野,小麥和油菜還沒有長出來,綠色的芭蕉芋又高又密,桔黃的玉米軒立在那裏,顯得荒涼。一座小山的斜坡上拉著警戒線,一個又一個新鮮的探方像一冊冊書。民工在考古隊員的指導下正在用工兵鏟小心翼翼地清理著,一些大一些的泥團得用手捏碎,生怕裏麵包裹著什麼寶貝。旁邊的空地擺著揀出來的各類陶片、瓷片、石器、燒骨等,像一些古怪的文字,專家是通過破譯這些物件搞清曆史。這是什麼年代的1我忍不住好奇。這是西漢以前的東西,叫繩紋陶片,漢以後才有軸技術。這是石紡錘,這是鍋樁,與普安銅鼓山出土的東西相似。這些東西有付麼用啊7一位中年婦女停下手裏的活兒也問道。

這些東西在個人手裏無非是一些破破爛爛的東西,但是經鑒定之後放在博物館裏,隻要寫上出土地點、時間、陶片的大致年代,就能證實這個地方兩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你說,你這地方曆史悠久、文化發達就有依據了。比如這塊燒骨,用碳同位素鑒定,就可以知道它的大致年代,與陶片的大致年代相印證。考古隊的負責人很耐心地進行講解,似乎是在進行文物宣傳。

我驚奇地盯著這些破碎的陶片、瓷片,這些我們祖先使用過的物件,仿佛上麵還留有古人的氣息。思維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空,遙想祖先住在窩棚裏,披荊斬棘、衣不蔽體的艱辛,沒有鐵器,幾乎是用雙手翻地耕種,下河捕魚,上山革守獵、采集野果,用粗陋的陶罐盛水煮食物,那時候他們吃得上鹽嗎四個不足兩百平方米的探方裏居然發掘出那麼多陶片,他們在這裏住了多少代人房屋密集到什麼程度陶罐是當地燒製的還是目從其他地方運來的突然覺得有一種麵對祖先牌位的神聖的感覺,心想要是能夠複原成整件器物,那該多好!由於省裏近期對夜郎考古的重視,決定擴大範圍,由原來的晴興高速公路施工工地兩側,擴大到阿紅壩子,在壩子中央的稻田裏發掘到一些燒土,一些陶片,依舊沒有整件器物出現,這些燒土也不好斷定年代,但是土層的文化特征還是有明顯的人類居住痕跡,在這一帶的耕地裏隨處都可以撿到陶片。大家議論開了,萬屯漢墓、交樂漢墓,有墓群沒有村莊、城市,阿虹有村落遺跡卻沒有發現墓地,這個大型古村落的墓地在哪裏呢有人推斷那時也許時興洞葬,時間長了,洞口被淤積,後人就很難發現了,隻有在墓葬中才有可能發現完整的器物。幾百平方米的探方相對於上萬平方米的遺跡來講是微不足道的,發掘出什麼得講運氣。

麵對一大堆陶片,我們有些惶然。考古隊的同誌還是決定試著修複幾件陶器,準備了一些石膏之類的東西。

所有的考古發現都具有偶然性,所有的考古發現都具有傳奇性。

當地一位民工在清理探方的時候,不經意間談到,幾年前在責任地裏鏟地埂時撿到八九塊玉。

現在這些玉在哪裏能不能拿來看一下考古隊員壓抑著自己的興奮,和氣地問道。

可以,可以。這個民工一邊爽快地答應,一邊往家裏走去。不一會兒回話說,好不容易找到兩塊,其他的拿給小孩玩,找不到了。考古隊的同誌一看是兩塊古玉,於是請這位民工帶路,穿過阿紅壩子,沿著一條山間石板路,來到一個叫老墳山的地方,在她撿到玉的附近,發現了存在石板墓群的痕跡。剛好這個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正在萬屯、魯屯、鄭屯一帶搞田野調查,他們也到現場查看,經,請示彙報後,決定試掘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