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蜀漢政權的南部屏障(1 / 2)

根據對曆史資料的研究,興義地區在東漢時期為彝族先民所占據,他們是當時的統治族群。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涵蓋現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傳說,據傳世較完整的水西安氏譜係計算,至清康熙初年曆傳85代,約可追溯至戰國前期。彝族先民逐漸發展形成六祖部落,是彝族文獻中較為明確的記載。

按《西南彝誌六祖的起糠》記載,從始祖希母遮傳至三十一世篤慕俄(即仲牟由,漢名祝明)。篤慕俄娶三妻生六子,長子孟雅苦,居烏,為武係祖先次子孟雅怯,居乍,為乍係祖先。武、乍二係住雲南西南一帶。三子孟雅賽,居瀘,為糯係祖先四子為孟雅臥,居協,為恒係祖先。糯、恒二係住涼山及川南一帶。五子慕克克,居樓(今滇、黔、)11以至江漢流域以酌,為布係祖先六子慕濟濟,居閩,為默係祖先。布、默二係住滇東、黔西一帶。這就是彝族六祖的起源。

彝族宗法,父子連名,於名之上,冠以父名。慕濟濟,慕為父名,濟濟為子名。慕濟濟生子名火,連父名為濟火或濟濟火。濟火其人,相關資料如此記載深目長身,膚,尊齒白,習戰鬥,尚信義,善撫其眾,夷民擁戴,因居閩,稱閩君。濟火生活的時代在東漢末年。依漢製,西南諸部族,郡縣下有邑,邑的首領或稱君,或稱長,統稱邑侯君長。就是這位名為濟火的邑侯君長,在當時的中國西南創造了一段難以磨滅的曆史。

三國時期,蜀漢孟相諸葛亮平定南中。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其曆史背景就是蜀漢平定南中。

南中地域範圍,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蘭國時期的蜀漢,以巳、蜀為根據地,南中地域在巳、蜀之南,故名南中。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南中越醋、永昌、益州、胖捆四郡大姓叛亂,主相諸葛亮南征,濟火大力協助蜀漢軍事,獻糧通道,助擒益州、樣擁叛首孟獲(篤慕俄次於孟雅怯之孫)。戰目後,諸葛亮表封濟火為羅殿國(中心區域在今貴州大方縣境)國玉,世長其土。

蜀漢征討南中,其目的為拓展疆域,穩固後方。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政益州為建寧,分建寧、越雷置雲南郡,又分建寧、胖擁置興古郡。至此,南中七郡形成,是為脖師、越雷、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這其中,興古郡屬康降都督管轄,治所在宛溫縣(今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西北23千米維摩)。轄境大約為今天雲南東南部通海、華寧、彌勒、丘北、羅平等縣以南地區,廣西西部及貴州興義市地。興古郡,領縣五宛溫縣(西漢舊縣)句町縣(西漢舊縣,治所在今雲目南廣南縣境)鍾封縣(西漢舊縣,故址在今雲南硯山縣平遠鎮)西豐縣(西漢毋輟縣,蜀漢改名,故址在今雲南通海縣東南)漢興縣[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置,故址在今硯山縣境內]。當時,蜀漢廉降都督李恢追奔逐北,南至盤江,以功封漢興亭侯,領興古郡。在那時,興義市的地界,就屬於李恢目治下新建置的漢興縣。蜀漢雖然平定了南中,但行政管理基本上是采取夷人理夷事的政策,收用當地豪酋大姓,比如,建寧郡囊(音à)習,朱提郡孟班、孟獲都被用作宮屬。蜀漢對南中實行夷人理夷事政策,甚至出現了不置州縣的說法。顧頓剛、史念海著《中國疆域沿革史》中引用相關史籍說蜀處益州一隅,本甚狹小,而南中諸郡又數為蠻擾。建興初,塞相諸葛亮率軍南征,遠渡瀘水,深入不毛,其地皆襄昔漢兵所不至,遠征且達於滇池。而別軍康降都督李恢複追北至盤江岸,南中平定,軍資國用多賴其地,蜀之所以屢伐魏人,以得其南中後,財力有恃無恐耳。蜀平南蠻後不置州縣,即以夷人理夷事,夷民感其信任之誠,誓不複叛,遂元後顧之憂。後世羈靡州縣土司製度之建製,尚不脫諸葛公之遺意也。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