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西平州、盤州,既劃為羈靡州,就知道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地區。由前文可知,這時的興義,是由彝族先民統治。根據對《貴州通史》和其他相關史料的研究,今貴州西南部的南、北盤江之間,大致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先後為夜郎國、群擁郡地,三國時為南中地,兩晉、南北朝時為,彝族先民囊氏所有。以後南中分為東囊、西囊。隋代,鬢氏勢力回削弱,早已遍及東囊地區的烏蠻各部紛紛自立,形成曆史上有名的烏蠻二十七部。住在貴州西南部南、北盤江流域的一支,為暴蠻部阿台後人阿旺仁家(又稱皮嫩博記)。
這時,西南地區,南詔國崛起。南詔之前為六詔,六詔之前為八詔,八詔之前為九十九部,目皆屬彝族先民所建哀牢(雲南及緬甸北部地區古國名,雲南保山縣為其中心地區)。詔的意義,意即大首領、大酋長。九十九部自相吞並,合為八詔時旁詔)11羅詔,浪穹詔,施浪詔,遣雕詔,麽些詔(即越折詔),蒙骨詔,蒙舍詔時。
旁詔與川羅詔,最先被其他各詔合井,剩下六詔,互不相讓。六詔之中,蒙舍詔在南方,因此稱南詔,酋長姓蒙,始祖名舍龍,避仇家自哀牢遷居到蒙舍。舍龍生子龍獨邏,又名細奴邏,唐永徽四年(653年),細奴邏遣子邏盛炎人朝,唐高宗任細奴邏為巍州剌史。當時,唐與吐蕃連年征戰,北部五詔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幫助吐蕃與唐作戰而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唐先天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唐先天二一五年(737年),反邏閣取太和城(今大理)。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晉爵為雲南王。封王的原因是諸部潛通吐蕃,蒙歸義率兵征討有功。皮邏閣乘勢出兵,唐派遣中使王承訓、禦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後滅越析、蒙器等五詔,很快統一了六詔,成立以西再河地區為基地的南詔國。當時唐與吐蕃爭奪安戎城,戰事激烈,皮邏閣攻五詔,有牽製吐蕃的作用。唐玄宗在給劍南節度使王呈敷文裏稱讚蒙歸義討伐西蠻,效忠出力,文中說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
南詔(738-937年)是中國唐朝時代西南部的奴隸製政權,目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分土地。南詔在西南曆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
南詔國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南詔和吐蕃結盟(750-793年),②南詔和唐結盟(793年-830年),③南詔向外攻掠(830-902年)。
南詔建國,倚重於唐帝國。但是,在南詔發展過程中,與唐帝國的關係特別緊張。南詔和吐蕃結盟之初,唐夭寶十年(751年),烏蠻七部盤踞之地(興義市境屬該地域)盡滄於南詔,盤,州之州、縣皆廢。《興義府誌卷四十五大事誌》記載至玄宗天寶十載(751年),東囊烏蠻七部叛附南詔,遂改號為於矢部。代宗大曆中(766-779年),其別部阿宋並有盤州七部,號齊彌部,而盤州廢特別是在向外攻掠階段,南詔更是常與大唐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