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羈靡製度下的興義(1 / 1)

三國以後,興義在西晉時屬寧州興古郡。東普複治宛溫縣,轄境為今天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部,羅平縣、彌勒縣南部及貴州興義市地界。南朝宋置南興縣,屬興古郡。南朝齊移興古郡治西中縣(治所為今雲南省文山市境)。南朝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沒於鬢蠻。

南朝梁時期,台城變亂,上文所述地方多被大姓囊璜占據。後囊氏遙降於北周,為寧州刺史,史稱囊蠻。囊璜死後,二子分東鬢、西囊。西囊在今天的雲南境內,曆史上稱為白蠻。上文所述的彝族濟火閩支一直居住在雲南東川,直到第目十九世易翁者,時為齊、梁時期,有三子,長子阿台(者阿台)出走東南,陳時據城名曰順帥格,今天的興義次子阿輪(者阿輪)向東南外侵略,占領阿外格地,今天的盤縣幼子阿納承襲父統,並向東北擴張,止於夷水,即今天貴州的鴨池坷。翁者三子,占據了當時的貴州西部大片地區。

《興義府誌卷四十五大事誌》記載東鬢烏蠻,漢昆明之別種,蜀漢羅甸國火濟(濟火)之後也,火濟之後十八世有曰翁者,有子主人,曰阿輪、曰阿納、曰阿台,生於梁時,阿輪據有梁之漏江縣地,蠻語稱其為阿外格,即今之普安縣地是也阿台據有梁之毋攝縣地,蠻語稱其地為順帥目格稱其地曰需外則氣,蠻語稱州為格,霹外猶言嶺外也。未幾,烏蠻分為七部,阿輪、阿台自名其部曰暴蠻部。至後周乃遙授予阿台為樹帥大獰以羈靡之蠻語稱州為格目有市境西南側的魯布格。魯布格,正是興義市境內如今彝族群眾聚居、彝族人口較多的鄉鎮。阿台、阿輪勢力向東南擴展後,所部歸屬於東囊。由於阿台、阿輪族人多穿黑衣,時人謂之烏蠻,又為東篝所統,所以,又稱東囊烏蠻。至陪唐時期,彝族先民地區烏蠻與自蠻分化明確,烏蠻係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自蠻係以泉、激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阿台、阿輪部自稱暴蠻部,此外,當時還有另外的六部烏蜜,總為東篝七部。《新唐書》說,烏蠻分七部,烏蠻人著黑色衣,衣長曳地自蠻婦人著白色衣,長不過膝。匆鄧地方烏蠻、自竄以衣色作區別,其他地方當是同樣以黑白色作區別。烏蠻居地有少數白蠻,自蠻居地自然也有少數烏蠻,居地分東西,隻是一個大榻的情形。

此時,南、北盤江之間為東篝地。暴蠻部以阿台為代表,占西暗中現成立初貌的興義彝族祭師據順帥格(興義)及部分周邊地區,北周授封阿台為樹帥大街,以羈靡之。

北周開始設置總管府這一區棋性軍事管理機梅。魏晉以來,逐漸形成一些軍事指揮區端,即都督區,其長官稱都督,都督倒兼所駐某州的刺史,兼治軍民。北周武威元年(559年始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並統轄鄰近各州。諸州都督府改稱總管府。隋代承襲這一行政機構,總管府分上、中、下蘭等置於諸州。

隋王朝在中國曆史上僅存在了38年(581618年),但是,這期間在昧縣(今雲南省曲靖市三岔一帶)設置了南寧州總管府,興義就屬該府管轄。在隋代,囊氏勢力削弱,早已遍及東囊地區的烏蠻各部紛紛自立,形成曆史上有名的烏蠻三十七部。

唐代,羈靡製度盛行起來。唐武德四年(621年),烏蠻內附,唐高祖置姚州(雲南挑安縣北),管轄羈靡三十二州。唐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置戎州(治現道,今四川宜賓縣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時,都督府管轄羈靡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後又增管至九十二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附唐縣,治所即在興義黃草壩。唐武德七年(624年)置西平州,貞觀八年(634年)更名盤州。這一時期,附庸縣為西平州、盤州治所。值得注意的是,附唐縣的行政、經濟中心即為如今興義市黃草壩。暨南大學曆史係教授、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郭聲波經過全麵的多方考證,在其《唐代南寧州都督府屬州交通與地望研究》一文的唐天寶年間南寧州羈靡都督府十四州道裏及領縣中明確指出盤州南距戎州道(今四川宜賓)唐裏2007(803公裏)領附庸縣、盤水縣,今地為興義市城區。由此可知,早在1400年前,興義市就成為縣、州治所,有過輝煌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