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興義地區漢人的大規模遷入及屯田製度的實施(1 / 3)

一、部分地區漢人的大規模遷入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磨下大將徐達會諸將於臨清,連下德州、通州等城,元帝妥帖睦爾急率太子、後妃及大批蒙古大臣自元大都(現北京)北逃,倉皇奔命。八月,朱元璋大軍進占大都,結束了元帝國98年的統治。朱元璋改元洪武,建立明玉朝,是為明太祖。明建國後,元梁王把匾剌瓦爾密繼續占據雲南,憑借雲貴,高原的險山惡水負隅頑抗。大元王朝以雲南為基地,擊敗南宋取得政權,這時,元殘餘勢力又以雲南為基礎,作最後的掙紮。十餘年間,元梁王把臣剌瓦爾密多次斬殺朱元璋派遣至雲南的招降使。明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統一進程受到極大阻礙。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率步騎蘭十萬南征,兵鋒直指雲南,中國曆史上明代初期著名的調北征南拉開了序幕。明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都督郭英領兵五萬,經永寧(今四川|敘永)南下取烏撒(今貴州威寧)一路由傅友德親率主力回二十五萬,經辰州、撫州(今湖南玩陵、芷江)占普定(今貴州安順)向西直趨雲南。這時,盤踞雲南的元梁王嚴陣以待,派司徒平章達裏麻陳兵十餘萬於滇東門戶曲靖抗擊明軍。一時間,作為明軍前沿的貴州西南地區(當時貴州尚未成立行省,文中所述地域現屬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及盤縣)狼煙四起,四處列陣陳兵、軍旗獵獵。

1993年,興義市境內發現了明代韌期的銅鏡1件,紅銅製造,圓唇,直頸,腹中有一修孔,腹下銘文鳳陽行政宮鎮撫孫英教匠陳貴二軍匠超保住三斤八兩洪武年月曰造。這件銅鏡,就是當年明軍在統一西南戰事中所遺留下來的軍器。

這一時期,黯西南大地上軍事手遍布,各官道、便道之上終日擇馬征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7可日,明軍巧渡白石江(甫盤江支流,全長155千米,江流距曲靖城1千米,是古代北行古碑道和普安路東行古驛道的交會口,曆史上是曲靖的咽喉要塞和打通雲南的必經之地)俘達裏麻以下元軍將卒萬餘。傅友德攻占曲靖後,立即分遣藍玉、沐英西進,急攻昆明。十二月二十二日,元梁王逃離昆明後自殺,明軍進占昆明。之後,傅友德為接應郭英進占烏撤,續而克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直達畢節,附近州縣望風歸降,元朝西南殘餘勢力基本掃清。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閏二月二十二日,藍玉、沐英率部攻雲南大理,隨之俘獲聚眾抵抗的民族首領段明之弟段世,進而分兵攻取雲南全境。至此,明王朝完成了對中國西南地區的統一。

早在明王朝對西南地區大肆用兵之前的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即命都督同知最雙鼎駐守廣西灑城等24土州,以明代鋼鈍圖進取雲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南將軍傅友德大軍直逼雲南,景雙鼎配合作戰,攻克紅水河以北地區,駐營黃坪,於黃草壩周圍二三十裏地內置戍兵。景雙鼎憑此軍功受封定南侯,屯守地方並舉家定居於黃草壩南郊風景蹄漉之地,遺留下如今興義城南部的富庶之鄉一一景家屯。景雙鼎百年之後,遺體葬於景家屯壩子中央。直至如今,鄉民仍然蕃敬地稱其墓葬為侯爺墳。景雙鼎,即為明王朝首先進駐興義的高級將領。

當時,貴州雖不對中央集權的安全直接構成威脅,但對控據其周邊省區的局勢卻能發揮重大作用。在征南時期,朱元璋非常清楚地看到穩定貴州進而控製雲南的必要性,他不止!一次告誡南征將士務必占領貴州,否則雖有雲南,不能守也。南征大軍平定雲貴高原後,為了避免這裏再次成為中央的權力真空地帶而重蹈曆史覆轍,朱元璋決定把足夠強大的軍隊留下,屯兵駐守,威懾四方。來自江南、中原的精銳部隊沿著橫貫雲貴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衛所,按照明軍的編製駐紮下,來。這一軍事行動被後人稱作調北征南。朱元璋將貴州元代的驛站進一步擴展,在橫貫貴州東西的驛道派駐重兵,其目的非常明確一一開一線以通雲南。至此,貴州曆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次開發期到來,明太祖朱元璋因中央集權的需要,而對貴州曆史進程客觀上起到至關重大的作用。

朱元璋為了穩定貴州,做了開發貴州的決定,調集大量普通百姓進入貴州開墾土地、增進貿易,是為明初有名的調北填南。之後,明王朝各代帝王延續這一政策,大量外地移民進入貴州。概括起來,這些人黔的外地移民主要有五大群體一是奉調南征的衛所軍人二是調北填南的普通百姓三回是被貶滴、流放的罪人四是官府派往此地做官的流寓之人五是貿易的商賈以及靠某項技藝為生的工匠。這些外來群眾在貴州生根發芽,依托貴州大片的耕地及豐富的物產繁衍生息,不但占據了貴州大部分肥美耕地,更以強勢的文化改變了整個貴州的曆史走向。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下,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明朝廷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成為明朝第十三個行省,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朱元璋南征大軍與元遺梁王激戰的前沿陣地黔西南各地,大部分被納人貴州版圖,開始被世人熟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