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興義地區回族的大規模遷入(1 / 1)

回族是我國重要少數民族之一,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不同稱謂。回族何時進人興義地區,沒有明確的曆史記載。

回族的起源可追溯到隋唐時期,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商人通過海上香料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來華,從事商貿往來,少量回族先民開始進入中國。回族先民大規模人華,自唐貞觀元年(627年),薩珊波斯(今伊朗一帶)人安拙汗率5000人人唐,唐太宗以維州(今四川茂縣)安置。唐永徽二年(651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大食帝國與唐建立外交關係,西域使臣、商人、回學者源源不斷地來到中國,伊斯蘭教也隨之而至。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借大食兵平定叛亂,隨之,又平定史思明叛亂。這些大食兵助唐王朝平定了兩次叛亂後,恢複了唐肅宗的皇位,肅宗稿賞西域大食兵,在長安增建一大寺,從各州縣挑選適當女子,配嫁大食兵。自此以後,此部分大食兵乃安居中國。宋代,廣州、泉州、揚州、杭州等沿海城市,均有大批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華,經商並聚居,稱為住唐,即留居中國不歸。當時,住唐成為域外商人的一種時尚。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開始,蒙古成吉思汗和旭烈兀幾西征,至1260年,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亞歐目大陸地帶一個內海)以東的中西亞廣大地區納入蒙元版圖。此間,大量回族先民東來,除部分醫、商和匠人外,大部分編為蒙古軍隊係列,如曆史上較為有名的探馬赤軍。

各個時期進人中國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長期與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的交往中,與漢、蒙等民族群目眾結合組成家庭並留居。南宋紹定二年(1235年),元太宗窩闊台實施了乙未籍戶製度,回族人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名回族戶,自此,回族先民就有了正式的中國國籍,成為中國一個新的民族。在元代官方文書或詔令中,回族與其他民族也就明顯區分開來,如元代《祥符圖經》對各民族的捕。述是蒙古、畏兀兒、回族、也裏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

回族於何時遷進貴州,史元確證。在南宋寶桔元年(125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率領十萬大軍從寧夏六盤山出發,南進攻滅大理國,然後東進先滅自祀,繼攻南宋。之前,隻有少量回族先民零星進入雲貴,而忽必烈這十萬鐵騎中,己有大量人籍蒙古的回族人。事平後,一部分土兵留居雲南。元至元十二年(1276年),元政府在雲南設行省,雲南地區從南北朝以來長期割據的局麵至此結束。元世祖委派統治雲南者,即為回族人賽典赤瞻思丁。

此時的興義屬雲南,自然有大量回族先民進入還有一部叼分回族先民陸續輾轉移居興義以東的地區。整個貴州大量回族先民的遷人,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元末,許多傑出的回族人物脫穎而出,在明玉朝的建立過程中功不可沒。著名開國功臣徐達、馮國周、常遇春、胡大海、藍五、沐英等人均為回族,是為十太回族將領。這些戰將,在軍旅生涯中留下諸多回族營,形成了大量回族聚居區或村落。正如前文所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將軍,南征雲南蒙古殘餘勢力。副將軍藍玉、沐英均為,回族,其中沐英曾駐兵安隆嗣(今安龍縣),部分回族先民由此定居。在朱元璋屯軍戍邊調北填南時,又有部分回族群眾進入貴州的威寧、普安、興義等地區,成為這部分地區回族先。民。清雍正年間,清王朝在貴州實行改土歸流,消除了各地分裂割據勢力,交通得到進一步發展,於是進人貴州的回族群眾越來越多,並且修建一些清真寺,開展本民族宗教活動。清代中葉,興義、興仁一帶,大量出產棉花,紡織業興起,於是又有眾多回族人從雲南等地來到這一地區經商,或從事手工紡織業,成了當地居民。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