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草壩置興義縣是清代中期的事情,民間有許多傳說,比如稱土定縣城,等等。那麼清政府到鹿為什麼要在興義置縣,興義置縣後行政區域有什麼變化本章將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探討。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貴州鬆桃廳大塘苗族石柳鄧聚眾起事,很快鬆桃廳及湖南辰州府屬之永綏廳、鳳凰廳的苗民在石三保帶領下起來響應,聲勢浩大的菌民起義爆發,給了清廷極大震動。為了迅速撲滅這次起義,清廷急忙從各地抽調兵力,貴州南籠府的清軍也應調出征,這就給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反清起義創造了有刹時機。
當時,距南籠府城十七八裏的當丈布依寨首領韋朝元(韋七蟠須)與其徒大王公經過磋商,以布依族群眾中流行的摩公身份行巫醫病,在群眾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另外,在布依族群眾中,洞灑察婦女王阿崇很有影響力,她曾說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發了瘋顛(癲),就會過陰醫病,替眾苗醫好病,都(拿)來雞豬酒米來酬謝,眾苗都稱我為囊。(五阿崇被俘後的供詞中所記錄。)囊在布依語中的意思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婦女,特別是年輕婦女,仙與漢字意思相同。因此,王阿崇被群眾尊為王囊仙。
清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韋朝元會同王囊仙率領兩寨及附近布依群眾起事,向普坪進攻,縱火焚燒地主莊園,並高喊霧騰騰,燒普坪,南籠吃早飯,殺上雲南城的口號。攻下普坪後義軍直奔南籠府城,對府城形成圍攻之勢,南籠知府曹,廷奎見義軍攻勢猛烈,府城破在且夕,驚懼之中撞柱自殺。
嘉慶帝聞奏南籠起事,急命正在湖北鎮壓白蓮教起義的雲貴總督勒保馳赴南籠,剿滅義軍。當時布依族群眾被稱為仲家,朝廷及官府稱之為仲苗。黔東南苗民起義未滅,南籠起義又起,朝廷深為震恐,急下旨,諭軍機大臣等據馮光熊奏,南籠府仲苗滋擾,馳往查辦。該處仲苗糾眾焚搶,自係與湖目南苗匪氣類相通,句結竊發。此時馮光熊雖已前往,但貴州苗疆關係緊要,一切調度機宜,恐馮光熊一人照料難周現在黃柏山賊匪已經官兵連奪賊卡,即日殲除,無須勒保在彼幫辦,著即輕騎簡從,馳赴南籠,不必再帶攻剿黃柏山之兵。至黔省現調官兵,尚恐不敷,並著珠隆阿、張玉龍即將應撤回貴州之兵,速行帶領前赴南籠,或再將他省應撤之兵酌帶一二千名,總當星,速剿捕,以期藏事。二月中旬,義軍攻下冊亨後緊接著又攻下新城(今興仁)、黃草壩(今興義)、永寧(今關嶺)等地,直撲歸化(今紫雲)、長寨(今長順)、定番(今惠水)、平遠(今織金)等地,並圍攻目永豐城(今貞豐)。各地的布依族、苗族、彝族人民紛紛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貴陽。南籠起義的烽火震驚了清延和嘉慶皇帝,清廷緊急調動雲貴及兩廣大員聚集近萬大軍進行圍剿。於是,雲貴總督勒保、兩廣總督吉慶、貴州巡撫馮光熊、雲南巡撫江蘭等封疆大吏齊聚南籠,以重兵剿殺義軍。同時,南籠各地地主目在重金的鼓舞下相繼組建了39支地主武裝配合鎮壓。在興義的魯屯、鄭屯等地,留傳下眾多當地居民先祖與南籠義軍作戰的故事。如興義市魯屯鎮內的石牌坊群,部分匾額記述的內容,就提及南籠起義一事,並提及受坊者或其家族的累累功績。三月,勒保至南籠,令總兵德英額、劄郎阿、袁敏分守東、西、北三路。南麵廣西、雲南地界由兩廣總督吉慶、雲南巡撫江蘭防之並要吉慶和提督彭承堯帶兵前赴黔境,將冊亨收複。勒保自率按察使常明、副將施緒,攻克關嶺,抵永寧,此時副將巴圖什裏已解其圍。當清軍在永寧一帶剿捕,並形成由東北向西南推進之勢時,一部分起義軍逃至廣西境內,與那裏的壯族人民會舍,使起義蔓延到西隆州八達一帶。提督彭承堯聞訊,立即帶領清軍趕到八達城,剿殺起義軍。都司周廷翰馳援,歸化,解歸化圍。
四月,勒保令提督珠隆阿攻擊永豐義軍,但因兵少在花江受阻,加之元船可渡,隻得又返回大營。勒保自率總兵張玉龍、七格攻克新城。五月,乘勝進攻圍困南籠府城的義軍。此時,王叼囊仙和韋朝元已撤回洞灑、當丈寨中。六月底,勒保命總兵張玉。龍、副將施結兵分兩路,於壩弄五孔橋南淺水處潛渡,直抵南籠城下,起義軍失利,長達六個月的南籠城之國被清軍解除。
嘉慶皇帝對此十分滿意,於閏六月初十日(1797年8月20)下旨,諭內閣貴州南籠係由廳改郡,本年仲苗滋事以來,該郡紳士民人等深明大義,眾誌成城,被圍日久,固守元虞,允宜特賜嘉名,用昭勸勵,南籠府著改為興義府。所有該府印信,著該部照例改鑄發給,悻其顧名思義,共勉敦龐,以副膚褒獎善,良至意。同時,嘉慶帝又嚴令吉慶,在將廣西邊界的起義軍剿滅後,迅速渡南盤江與勒保會舍,剿滅永豐、冊亨和捧乍的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