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籠起義失敗了,但這次以布依族群眾為主的起義,在黔西南政治、經濟甚至行政區劃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興義的地名由來,就與南籠起義關係緊密。

南籠起義被平定後,清嘉慶二年(1797年),裁駐黃草壩的目普安州判,置興義縣,製廳就在黃草壩。

《清實錄仁宗實錄卷十九》記,嘉慶二年巳]閏六月初十日(1797年8月20日)諭內閣貴州南籠係由廳改郡,本年仲苗滋事以來,該郡紳士民人等深明大義,眾誌成城,被圍日久,固守元虞,允宜特賜嘉名,用昭勸勵,南籠府著改為興義府。所固有該府印信,著該部照例改鑄發給,伸其顧名思義,共勉敦龐,以副膚褒獎善良至意。(興義府誌》也記載嘉慶二年(1797年),額老寨仲苗滋事(即南籠起義),經略勒保剿平之。政南籠府為興義府,永豐州為貞豐州。裁黃草壩州判,置興義縣,撥府屬之花閣王屯,普安三營、二裏之地,歸興義縣管轄平定南籠起義後,勒保又被派往四川,主持鎮壓白蓮教起義事宜,鄂輝繼任雲貴總督。清嘉慶三年(1798年),鄂輝請設興義縣,向朝延上疏雲黃草壩請改設縣治,查平越府之平越縣,事簡民淳,若將平越縣裁歸平越府,盡可料理裕如。請移設黃草壩,該處興義府所屬,即名為興義縣。

清嘉慶三年三月初七(1798年4月22日),朝廷複旨裁貴州平越府平越縣。設興義縣於興義府黃草壩,設知縣、典史、甘11導各一員政黃草壩州判為新城縣萃,隸普安縣。改新城巡栓,為慕役司巡栓,隸永寧州。改平越府為平越直隸州。割黃平州隸鎮遠府。裁平越經曆、教授飛訓導,設平越直隸州吏目、學正、訓導各一員。從雲貴總督鄂輝等請也。

這裏,順便說一說,興義近現代曆史上還有一個別稱一黎峨。黎峨,實指以上文獻所記的平越縣(今黔南自治州福泉市)。

據《明一統誌》記平越衛,古蠻夷地,名黎峨裏。正因為清代嘉慶年間裁平越縣而設興義縣,相距千裏的兩地扯上了關係,而當時某些著述、傳聞誤將平越之別稱黎峨轉嫁於興義,後人不知就裏,而誤認為興義縣即黎峨,並口口相傳。於是,因為誤會,興義又別稱黎峨。

如今的福泉市城樓保存了東門一段,當年平越縣東門城樓正是黎峨樓,遙對黎峨山。福泉市史誌記載福泉曆史悠久,周末為且蘭國邑,秦為且蘭縣,兩漢為群炯郡治,唐為賓化縣,宋為黎峨裏寨,元為平月。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平越衛,衛指揮使李福壘士為城。二十四年(1391年)隆平侯張信築石為城,十年工竣。原慎道經郡城,山川險阻,為省城之樊籠,介黔蜀之,咽喉,楚粵之肘腋。襟帶之防,成椅角之勢,為黔南之雄關,兵家之重鎮。城垣周長一千四百丈(4667米)有餘,高二丈(67米)有餘,五門四樓三月城,又雄鎮樓一,望樓十二,警鋪四十五,垛口八百四十。雄宏壯麗,固若金湯,曆為貴東城郭之冠。東門為廣武門,城樓曰黎峨樓。麵提黎峨鎮山,旭日東升,文星高照,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清光緒間州牧瞿鴻錫重修斯樓。如今,幸存的福泉東城門城垣及城上之黎峨樓,已經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不但講述著福泉的曆史,也遙遙牽引著福泉以西千裏之外興義市眾多學人和曆史愛好者的目光。

黎峨之名,雖為誤傳,但經過後人不斷引用,事實上在一段時期內確也成為興義的雅稱。很長一段時間裏,文人雅士皆喜以黎峨借指興義。清代道光中期,知縣廖大聞撰《興義雜詩》一卷,即名《黎峨雜詠),其中有一詩句煙雲設色仰黎峨在民間,記錄興義老縣城及周邊景致的記述中,也有黎峨八景之說,清代名土劉以誠還分別賦詩讚歎。此八景分別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