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興義縣行政區劃(1 / 3)

興義置縣後,具體行政區劃如何呢清鹹豐時期興義知府張鎮編撰的《興義府誌》中的《地理誌屯寨》記興義縣地,分為裏三、營三、亭二,都記屯靡凡四百三十有三。三裏曰中左裏、中右裏、南裏三營曰黃坪營、捧乍營、布雄營二亭曰巴結亭、者安亭這不包括當時縣城寄義秦城市閡內外街寨。

清代地方政權最低一級為縣,國家對縣以下的行政區劃沒有統一規定,縣以下行政區劃的管理者基本不能算是國家公職人員,但是,他們的主要職能是催納田賦、分派差錯及應付其他官差。因此,也具備了管理地方的特權和盤剝人民的基礎。

《興義府誌》篡修於清代鹹豐年間,說明興義置縣後的行政區劃,是由營、亭、裏所組成。除了營、亭和裏,還有縣城內外街寨蘭十二處,分別是東城,興隆街、後街、十字街南城,雲南街、南門灣、穆家井、大街西城,坎岩溝、城惶廟街、水井村北城,背街、田壩街東城外,順城街,楊柳街、場壩、老鶴墳、牛行街、稻子街、鐵匠街、豆芽街、牛場坡、水口廟南城外,小橋街、雲南廟街、穿心洞街西城外,瓦窯橋街北城外,塘房街、土地廟街近城屯寨,民家寨、石灰窯、玉碗井、黃鱔井、平寨、紅岩、團菜園、涼水井、垠坡。興義縣之所以有縣城內外街,是因為早在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黃草壩老城石城牆修建竣工,周長約18648米,高約5米,寬37米,時有城門4道,城樓5座,炮台4座。在清鹹豐時期,縣城規模已經發展到老城牆之外了。

除縣城內外街寨外,距縣城較遠的營、亭、裏,其形成原因固和管轄範圍就紛繁複雜得多了。

一、彝族土司勢力的延伸三營延續了明代設置即為本書前文所述由元代彝族士司勢力發展而成的十二營長官司其中之三的延續。這其中,由黃草壩營延續而來的黃坪營較為特殊,現在興義已經沒有沿用黃坪名的地域。該營明代為黃姓世襲土目轄地,清代裁土目歸縣治,其管轄屯寨被官府稱為苗寨,地域範圍極寬廣。

黃坪營初設黃草壩,清雍正五年(1727年)遷至如今的下五屯魚龍寨。由於曆史的變遷,黃坪這一地名稱謂在興義地區已經消失,知道它的市民寥寥無幾。在興義市,樹立於則戎鄉安章梁子背的黃民祠廟碑、老安章的安章永遠遵照碑、納具村的納具永遠遵照碑屯街道窮辦、事處魚龍村的魚龍拒控碑等碑刻,記錄了黃坪蕾由黃民土目管轄的曆史。而馬嶺鎮瓦嘎村黃民族人的祖瑩及家譜,同為這一曆史事實的佐證。其中,位於則戎鄉老安章村的黃氏祠廟創修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族人黃克正等捐資再次培修,並勒石樹碑,稱黃氏祠廟碑,述黃氏史事,記明成化四年(1468年)黃坪營黃姓分支就落業於此,承襲世守馬目職二十餘代。

從興義市則戎鄉納具村所樹立的納具永遠遵照碑著到土目的管轄權限和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威,同時還能簡單了解一下黃坪營的一些情況。這遁石碑樹立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青石納共永遠遵照且硝質,方首,通寓108厘米,寬70厘米,係黃坪營安章世守馬目黃明創作經,用以重申普安州黃革壩分州曉諭的告示。碑刻全文如下黃坪苦安拿世守馬自黃為遵照杜絕後患以免爭使事。情雄那誌地方,先年來馬差4是各行必件晏派混派,滿希不寧。於五十一年曾經分州繆主開斷。遵照、必和各珠,凡,所應出久馬公件,仍照差,軍三十分派納,頭人甲首不得混行滋肴。五聾抱牛、爸泉、士祥、良進、爸事等五人所有私1池,各原元,未馬采必件,已經斧斯。茲國每歲寨內花戶暴行混爭,滋擾,不寧,是以憑在內頭目人等合行給照,嗣後花戶頭人修得混派相爭,元端滋肴。倘有此,晴,立即扭送本馬自解公理論,難地渺法治罪。為此特待遇照。憑頭人關榮仁、關朝賢、李國周、薩開元、查良進、抱牛、爸血、爸辱、士樣收執花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七日遵照。

三蕾之中,位於興義市西南百餘裏的捧乍營,由於處於雲貨交界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明、清統治者眼中是實實在在的邊隆重鎮,軍政要地。值得注意的是,捧乍營所在地並非現在的捧乍鎮,其地理位置應該在如今七舍鎮的革上之西、魯坎之北,基本上就是在七舍的位置。

如今的捧乍鎮,是由於其毗鄰雲南、廣西,軍事地位極其重要,在清代專門修建的捧乍城,管理機構級別一直較高,管理措施異常嚴格,一度成為興義縣境內最為繁華的集鎮。《興義府誌圖說考證興義府圖》之中,捧乍模和捧乍營的位置標注得十分清楚。

前文所述清雍正五年(1727年)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鄂爾泰向朝廷上疏的奏章中的叉,普安之捧乍地方,有養馬篝穿連三十餘裏,為三江之咽喉,夷、儂之要隘。上江白雲屯險峻異常,錐一經遷回攀援而上法岩察山高十五裏,路險岩危歪染寨煙戶百餘家,回多民富。若於錚乍地方設立一營,白雲屯之上撥井員帶兵扼險,法岩、歪染二處設立大瓶防守,不惟黔夷可以控製,即粵儂亦不敢起釁。查黃草壩在捧乍之內,請即以駐防黃草壩安籠鎮標左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兵三百名移駐捧乍。將原防捧乍汛之把總一員、兵五十名移駐黃草壩。(清實錄高宗實錄一卷》乾隆六年[辛西]七,月二十二日(1741年9月2日)記,工部議準署貴州總督雲南巡撫張允隨疏稱南籠廳改設府泊,永豐添設知州、州同、州判。並捧乍設營,建石城、土城,永豐宜建文廟以重祀典。請撥銀建造。

由此可知,捧乍所處地理位置之重要。而彝族土司勢力遺,存下的捧乍營,朝廷設營興建的捧乍城同處一片區域,不但反映了捧乍區域的軍政重要性,也反映了清初土流並治的政治特點。

興義境內的布雄營在徐霞客的《黃草壩劄記》中有所記述,謂其土地為普安十三營最為廣闊者。

為地方讀者查閱資料之便,將《興義府誌》所記清代興義三營轄地摘錄如下。

黃坪營也寨凡一百十有五東革、木賈、燕子窩、喇叭寨、毛梨、破古、紙槽、蛤瑛井、大脊口、鍋底、牛膀子、保烘、泥墨古、上下阿龍、革裏、喇叭菁、長衝、水淹坪、抹角、錢糧地、革喇寄、寄上、苦竹智、乾塘、小龍井、大龍井、新寨、也上、南洞、猴場、紅木鬥、毛梨上寨、米納、阿五寨、政棗、在籠山、泥溪壩、納省新寨、海子、上下必省、極笆、納貢、馬別大寨、馬別橋寨、上中下木籠、楓塘、紅板橋、打邦、顧古坡、罔明塘、補豆、上下補路、灑企塘、壩由、筆架山、山卡、花月、瓦革、灑貢、灑井、喇巳、戈底、東升、木舌、周別、普子、安馬、樂號、壩索、普洞、普垣、濫馬菁、省蚌、臥豆、樹灑、者英、柯仙、烘堵、馬崎口、香樹塘,以上皆漢民寨。

東壩、壩美、包穀山、阿拉、上下那年、尾,岔、董穀、阿甸、普別、上下瓦豆、上中下納懷、響草、泥取、泥,尾、大小坡棒、木求、鬆林、卡路、廠諾、龍當、大坪、物喇、樂蓮、者磨、查白、納烘、納既、奄草、平寨、樂立、魚龍、弄夏、滿溝、偏頭山、灑以、狗洞,以上皆苗寨。

捧乍營也寨醜,五十八六頭、董索馬、以那寨、空岩寨、洛龍寨、挖鼠黑、挖者勒、魯布格、魯尾岔、仙人洞、小豬寨、羅作、業尾,、細常寨、上下董賴寨、白雲也寨、安廈塘、魯施寨、隴納寨、秧木寨、俄拉寨、養牛衝寨、紅本寨、羅萬寨、賴子寨、壩索、壩羅、舌標、老五寨、打謝寨,以上皆紅水江寨。

養馬寨、倉史寨、坪岩寨、板切捷、上下小米寨、倉江寨、坡西、鬥米寨、壩達幸寨、朱垣寨,以上皆紅水江寨。

上下扯紅寨、上下達立寨、堵垣、舌機寨、上下布塘寨、眠羊寨、新歸、俄南、畏馬、魯嗓、壩六、烏合、壩艾、岩來、阿衣、泥當寨、五台寨、坡尾寨,以上皆下紅水江寨。

布雄營也寨凡一百三十有一布雄寨、八角洞、古抹朵、必諒塘、狗場、小狗場、黑抹角、米南、阿以、蘋上汛、街霞、家妹、白董、中泥尾,、鸚哥嘴、窩秘、魯皂、岩得、白石岩、以汪、普作老、石化佬、泥墨、古謝、密廚屬、甲馬石、上碗窯、哈馬、革魯底、窪子衝、樸母甲、戈多、母椅、岔六、大小以堵、以則、以墨、扯甲、魯布籠、土橋、代陌、椅皮、色白、母乃、毛,呆寨、乾溝、品歹、阿誌、其舍、堵納、初白、水自、品德糖、江底汛、革豆、瓜童、高乎寨、竹居、在打、卡夕、佳喀、挖戈、被模、梯革居、石門坎、打柴山、上灑布、灑布窯、老烏沙、新烏沙、柳樹坪、射革、馬查密、馬化佬、雷家事、雲南寨、磨必、阿壩田、爛木等、發射、法古、阿壩田、上下補路、高卡、倒馬坎、沙子穀,以上皆漢民寨。

灑抱、古呆河、火馬燒、皮抱、海子、餘家灣、棉德、白古、長細、發古、阿能、糯立、阿烏、大梨樹、新舊事、七社、磨龍、祭山樹、岩峰洞、母勒、小補以、黑泥、老黑泥、雄注2艇、上板革、下板革、乃革沙、拖囂,_,,,凹晦一腳珊,拉、朵典、伐古、糯補勒、阿白、品德事、哄皮、舍哈、臘姑事,以上皆苗事。

尹或勒、魯疊、阿勒、法台、了底、堵泥、老普哈、新普二亭目製度的曆史遺存興義縣行政區劃之中的亭,是布依族皮的延續。亭目製度在前麵章節中已有較為全麵的介紹。

巴結、者安二亭本為永豐州和茄亨州共同管轄,清嘉慶三年(1798年)興義置縣,清政府將其割隸興義縣。如已童給主4淨$貌惜渝鎊刻義字今,興義市巴結鎮內的巴結亭曉諭碑(1886年),記官府征費過高,巴結亭各寨寨民由此滋事,欽盞沿江走訪巴結亭各寨,查明滋事原因,製定撫民辦法,曉諭巴結亭各癖藕民不得滋事。這通碑刻,就是亭這一行政區劃的具體記錄。

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興義市巴結鎮帶口村高寨新發現了一通曉諭碑,其記錄內容明確指出巴結、者安二亭由盼亨州割隸興義縣一事。該碑刻樹立於高寨旁高卡山腳的耕地之中,青石質,毛石翻築低矮平台為底座,碑側砌小牆為護耳,坐西向東,圓首,高118米,寬0.87米,厚0.19米。碑陽額永垂不朽四字,正文縱向楷書陰刻,凡19行,滿行31字,共計500餘字。碑文告示二則,分別如下。

署興義堂如五級記錄九次王為禁革端規事,照得本丟在任以來,訪查得巴結、者安二亭前在冊亨地方。每逢科考之年,向有幫補考棚銀椅。今已結、是會二亭巳舉義提如品,品等揭規倒應禁革。今行示句號,為此示仲,者安淨土介、約頭、民苗人等知怠。渝示之後,考擁端規,永遠禁除,倘有不肖書就每逢科考遠二年仿照向倒苛索,許爾等頭人指名供稟,以口口究,各宜稟遵,毋邊。特示!右仲遠知。嘉戎九年二月十七日示署興義縣右堂候補府經所加二級記錄六次徐為賞準給示事囊。據主介肇贛具稟者安禹寨黃克寬欺主壩、減例拳租一囊,本所經差提當堂審記,並元,減例吞租,供結備棠,並求賞準給示,姑允析請,合行示曉渝,為此示仲!者安亭高2院等處諸民人等,知悉由示之後,隻,遇大小4件,照1日辦理,不得抗跡!就有向例,該立介不得重索,籍端口事。爾等亦須行放約束,竭力辦公。倘有糧藩政令必件賠說,口口不貸!事口之!連在!口口!特殺。右仲知惑。鄉約黃克寬、羅文毒、韋抱浪。這居黃抱染、李抱見3禹寨郎玉榮、黃抱永水打龍郎抱,口、口抱口者朵郎抱會、郎抱總者募黃抱回、書抱林主者領李抱班、聾抱二者安本事玉立德、王抱六何女羅抱三、黃抱口口口本抱回、羅抱府花旦王抱二忌、王抱賀那求書口口。嘉慶八年十二月十二日示口者安亭禹寨等處立曉渝這通碑刻記錄內容不但明確指出巴結、者安二亭由冊亨州割隸興義縣一事,還反映出特有的亭目製度及清雍正改土歸流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土流並治的行政製度。

興以義罩斟縣叫的時仰背柑縈陽陽及附行做歡仰樹第陽捕|而醫靡碑刻簽押頒布曉諭者為署興義縣正堂候補府經所,清晰地說明詼碑刻為官府以曉諭方式迸行公開告示。而曉諭碑之上所述土井是亭目製皮之下形成的亭自、鄉約、把事一類的政權執掌者。以朝廷流官頒布曉諭,以低級土官執行曉諭事項,這就是清代黔西南、黔南等地盛行的特別行政管理方式一一土流並洽。土流並治是曆史的延續,這種特殊的行政管理方式貫穿整個清代。在布依族分布地區,布依村寨一般還保留著鄉約、把事掌控寨中事務的亭自製度管理遺風。在這些村寨中,特點最為突出的就是癖中官亭建築,一般麵積、規模都不大,修建也較為簡易,但是規格卻很商,布製古民視之為神靈所在。曆史上,當寨中村民出現矛盾、爭執之時,鄉約、把事等第老就會悔當事之必怪官亭處,為其化解。

官亭在布依村寨較為普遍。興義市萬屯鎮阿紅村中,就有石柱官亭一座。該官亭坐西北向東南,穿鬥式硬山小青瓦頂,占地麵積僅1102平方米,亭內設石桌1張,石柱礎改成的石凳價。宮亭前簷柱之上,原鎊刻有撞聯一目布依涼亭自古傳,助我鄉民撞難關4渡難關表麵作用,這足以說明官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和曆史信息。可惜,1995年當地村民重新修繕該官亭時,槌聯石植被破壞,撞聯不知所終。

雍正改土歸流後,朝廷流官管轄之下的各地,依然是以各民族群眾聚居為主,組成農業社會的基礎為各村各寨。布依族地區,亭目製度下自然形成的鄉約、把事、寨老等自然村寨頭人依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加之民族地區在文化、習俗上與中原地區的巨大差異,由朝廷流官進行統一管理殊為困難。於是,朝廷在強硬手段的基礎上,繼續采用一定的懷柔政策,在自然村寨和略高一級的行政管理地域,仍使用土井、鄉約、把事、寨老等進行管理,雖昕其土俗自治,但仍節製於縣宮。這樣,根據改土歸流的基本政策,通過一係列措施,將級別相當的土流並泊,整合為高級流宮節製,低級土官分散管理的特殊土流並治行政管理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民族矛盾,又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高寨曉諭碑之上清嘉慶八年(1803年)之曉諭內容,字麵意思上似乎就是一則調解糾紛、布告安民的公開告示,但如果研讀曆史後觀之,碑文字裏行間所記述及碑頭署名官府、宮員和碑後具名鄉約、頭人等形式,是特殊士流並治行政管理製度的真實反映。

《興義府誌》記巴結、者安工亭屯寨凡十有四,警口、水田打龍、那籠、者募寨、小古障、者桑、達居、高寨、弄居、坡懷、阿女、落耳、者領、者黃。

三、鄉裏區劃戰國時,秦國始設行政區劃裏,後世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專政,在縣級以下,大多設立了鄉和裏,其中裏的長官為裏正。

正如前文所述,清代地方政權最低一級為縣,國家對縣以,下的行政區劃沒有統一規定,縣治以外鄉村的行政區劃,從層級到名稱,各地多有不同,正因為如此,由於特殊曆史原因遺留下來的年)裁普安衛並人普安州,中左所、中右所隨裁,置中左裏、中目右裏,興義置縣後,縣級以下行政區劃除醜、數民族勢力原因遣留下的營、亭以外,還接管由普安州割隸的中左裏、中右裏及由興義府割隸的南裏,由裏領屯、寨。

《興義府誌》所記三裏即中左裏、中右裏及南裏。其中的中左裏、中右裏在縣城東,本為明代普安衛之中左所、中右所之地。中左所所轄的甲山、胡家莊、交那、陸關堡、黃土坡、兔場屯、四十畝、萬家營、潘家莊等大片區域,於民國三年(1914年)劃歸興仁縣管轄,脫離興義縣境。南裏位於現在興義市南部,包括花閣屯、科佐屯、上五屯、下五屯、景家屯、邱家屯、新屯、雞場等屯寨。南裏原為南籠府屬地,其隸屬沿革變更時間與二亭相同,清嘉慶三年(1798年)興義置縣時由興義府割隸興義縣。

興義市東部20千米,為興義市至安龍縣的交通重鎮鄭屯鎮,324國道、南昆鐵路等交通動脈皆東西向穿越鎮域,地理位置尤其重要。鄭屯,就留有與裏相關的曆史遺存。

鄭屯之名,據調查由來久遠,然而卻極難查找其源流出處。清代鹹豐年間張模集修的《興義府誌地理誌疆域興義。縣疆域》記東至鄭屯,與府轄之坡岡、普安縣之樓臘交界,九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