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抵禦遊勇滋擾(1 / 2)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馮子材在越南義軍助戰下,斃傷法軍287人,因清廷腐敗懼敵,馮子材部雖然,為勝利之師,但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部隊也橫遭遣散。被清廷遣散的馮部士卒在雲南、廣西、越南結合部患難相顧,義俠相處,仍然保持著軍隊的建製和生活方式,主要靠劫富濟貧來。維持生活。此時的遊勇憤於為國打勝仗,非但得不到朝廷的褒獎,反被清廷捉弄、遺棄,棲身荒山莽野,生計日窘,談何成家立業。於是將滿腔怨氣泄向清廷及地主權貴、豪霸。遊勇打劫富紳權貴所獲財物,一以為生,一以賑濟當地貧民。於是貧民視其為恩人,呼之為義軍而朝廷則視其為芒刺,呼之為遊匪,重兵進剿,必欲除之才能安枕席。19世紀未年,廣西城鄉經濟凋敝,遊民充斥,煙賭遍地,會黨到處拜台。1895年遊勇從越南。回國,同被裁遣的失業士兵相結合,得到人員武器補充,活動於廣西、越南邊界的東西南段,多次打入雲南、貴州。

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1897年6月)廣西一股掠勇渡南盤江進入興義南部火石地、布塘、三合營一帶,不幻星回廣西。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攢勇滋擾羅斜、貞豐等縣,劉官禮之子劉顯世奉命率團練應援官軍。在安龍、冊亨邊填遭撞事勇埋伏,官軍大敗,安龍失守。劉顯世敗逃興義,所率團兵死傷百餘人。

次年,為防廣西會黨帶勇滋擾,興義靖邊營建立,撞防縣城將台營。至清光緒二十八年正月(1902年2月),裁撒守備、千總等武宮,成立興義靖邊團營,劉官禮為統領,轄官兵300名分璧篝口、捧乍、泥曲等沿證地帶。

清光緒二七八年(1902年)廣西全省久旱元雨,赤地千裏,春種金元,作物全部枯萎,禽畜渴死,人民餓撐遍野,慘不忍睹。六月,湘、桂、黔邊突降6天暴雨,紅水河水漲,沿岸變成癢園。洪災之後,桂林、平樂、柳州、南寧霍亂流行,左右江發生瘟疫。連連巨災,史稱圭寅奇災。為了生計,遊勇被過左右江進入內地,會黨給起,饑民蟻附,全省不下數百股,清末曆史上以欖勇為主體的會黨起義隨之產生。部分會黨軍經常渡過南盤江、紅水坷,食不果膜的會黨遊勇為了糧食根本沒有紀律可言,燒殺搶戴,給南盤江北岸的貴州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

當年九月初二(10月3日)會黨軍萬餘人接過南盤江,攻破巴結、篝口一帶靖邊團營所設的沿江防線,400多名官兵遭殺戳。戰後,興義軍民將陣亡官兵埋葬於興義城南郊(現水井大隊)墳堆連片,群眾仍稱該地白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