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貴州省省長劉顯世,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均為興義縣人,全省軍政大權實際主控製在以劉、王二人為代表的興義係軍閥手裏。王文華胞兄玉伯群武昌起義前就加人同盟會,辛亥革命後看清北洋政府腐敗,轉而追隨孫中山,在國內。為革命奔走辛勞王文華妹夫何應欽,為興義縣泥由人民,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學成歸國後,在興義係軍閥主政的貴州軍界嶄露頭角,為今後數十年的軍政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耍了解興義近代史實,不得不對興義縣的王氏兄弟、何應欽有所了解。
興義市下五屯之景家屯,山巒碧翠,群峰造遛。前文已有介紹,明洪武年間,首先進人興義境內的明將景雙鼎克平郡地,任都督同知,封定南侯。景侯見興義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就選擇興義東鄉定居,此地因此得名景家屯。
一、王氏故居景雙鼎定居景家屯,其心腹部將王笙也隨之留居於此。清未,王氏傳至王牧臣時,王家早已棄戎從商,因而同初人下五屯的劉家結怨(一說王牧臣為劉家佐理文牘,因屢件其意,為劉。
三份鮮明後選拔官禮怒殺,因而結怨)。王牧臣長子王起元,肆力耕讀,常以忠恕之道涵濡鄉裏,深得劉宮禮賞識。為緩和矛盾,劉官禮將長女(劉顯世胞姐)顯屏許配於王起元,生有子女五人,大哥王文選(字伯群)、二哥王文華(字電輪)、大姐王文錦、二姐王文繡、小妹王文湘。劉顯屏幼承庭訓,深明禮法,為人刻苦,性慈祥,有遠識,常以精忠報國教導子女。幼年的王氏兄弟隨父學《易》、《書》、陰陽學等。
清光緒五年(1879年),王起元在景家屯高山廟峰西側峰腳起建住宅,以正房、對廳、兩周構成傳統的四合院,坐東向西,穿鬥木結構小青瓦頂。正房麵闊直間,通麵闊234米,進深兩間,通進深82米兩廂麵闊三間對廳麵闊五間。民國年間王氏兄弟出人頭地,擴建故居,加造圍牆及4座雕望擁台,並在東北角的圍牆外用巨大料石砌築水井。整座故居不但形成了莊園形態,而且具備了軍事防禦功能。可惜,由於後期元人合理使用和管理,目前該故居建築木瓦結構已經基本垮塌。現在,該建築被定名為王伯群舊居,為黔西南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起元去世,王氏兄弟進興義筆山書院攻讀《孟子》、《左傳》和數理學等。由於家訓嚴苛,王氏咒品本身又勤懇聰穎,小小年紀均表現出過人之處,由是受到舅父劉顯世看重,傾力栽培。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名揚海內外的王氏昆仲由此開始起步。
二、王伯群其人其事王伯群,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生,其父王起元去世時王伯群年18歲。就讀筆山書院後,師從名流姚華(姚茫父)、熊氈輿、徐天敘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舅父劉顯世資助下東按日本,人弘文學院、中央大學及研究院,攻讀政治經濟,經6年,學有所成,喜詩詞、篆刻。在日本期間,還如人同盟會。武昌起義後,回國。
王伯群回國後參與章太炎、程德全等人創組的中華民國聯合會,宣傳民主思想,創辦了傾向袁世凱的《大共和報》。民國三年(1914年)王伯群以貴州代表身份參加北京政治會議,得蔡錚告知北洋軍閥政府腐敗詳情,轉而擁護孫中山。當年!月返回貴州告知其弟王文華,加緊訓練黔軍,以備國用。次年10月,袁世凱謀帝避跡目露,王伯群至天津,與策啟超、蔡錚、戴安龍十八先生祠三份徽、建念益、陳國祥、湯覺頓秘商倒袁大計,商定由雲南首義,樣篆書,黔、桂相繼一月宣布獨立倒袁。時雲南都督唐繼堯猶豫不決,梁啟超草擬討袁文告7份,交王伯群隨身攜帶經香港、越南至昆明,向唐轉告天津會議情況。12月25日,雲南宣布獨立,傳轍起義。王伯群則前往興義、貴陽勸說舅父劉顯潛、劉顯世參加反袁護國運動。在曆史潮流的推動下,劉顯世於民國五年(1916年)一月二十七日宣布貴州獨立,與雲南互成捕角,興師護國,王伯群人湘助弟王文華作戰。
護國勝利,王伯群任貴州都督府總參讚、黔軍總司令部秘書兼黔中道尹。民國六年(1917年)王伯群、王文華在貴陽城區東南麵(今貴陽市南明區護國路北端西側)買地修建私宅,宅院為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築,占地2228平方米,建築麵積980平方米。從外表看,由長方形主樓和圓柱形確樓組合而成。主樓麵闊七間,上下兩層,四麵建廊。平頂屋麵一角上加建歇山頂樓罩。樓下台階,複分兩組,底層為如意踏跺,上層為垂帶踏跺。
整棟建築為青灰色調,回廊欄杆及樓梯木質部分襟土紅色,室內穹頂之上裝有影色玻璃,而室外磚柱上的自色灰塑狀似自菜,與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私宅外觀雖為歐式建築,但在裝飾工藝上仍受傳統手法影響,是中外建築文化交融的產物。住宅建成後王氏兄弟人住,省城群眾為褒揚王氏兄弟護國之功,將街巷更名護國路,沿用至今該私宅也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