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傳統的中國社會而言,郵電業在清末民初絕對是新鮮事物。根據對下五屯劉氏莊園的調查,在紅自旗戰爭時期,崛起的劉氏家族為西出昆明向雲貴總督府求援或通報戰事,永康堡中有專事往返於昆明和興義之間的練勇,往往6天就要跑一個來回。負責這個任務的練勇換了幾撥,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
據下五屯街道辦事處莊園社區南門組28號的宋開廣老人所說,其父宋明珍(宋昆典)在辛亥革命之時,就專門往返於興義和昆明之間,為興義的劉顯世、劉顯潛與昆明的蔡愕、唐繼堯傳遞書信,互通消息。
在前文對劉顯世的介紹中,當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潮波及貴州時,巡撫沈瑜慶急電劉顯世速率兵500至築護衛。那時,興義與省城貴陽之間,已經能夠用電報聯係了。
清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六日(1907年1月9日)興義縣始設興義郵政代辦所,工作場地租用民房,辦理郵遞、包裹、儲彙業務。
清光緒三十四年四月(1908年5月),創設電信代辦所,架設貴陽至興義電話線,開辦長途電話及電報業務。《清實錄德宗實錄卷五八九》有記,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四月十三日(1908年5月12日)諭軍機大臣等電寄龐鴻書。電悉。現值邊防吃緊,貴陽至興義電線,著郵傳部克日造通,勿得讀誤1至清宣統元年,因興義軍事區位相當重要,清廷準備將興義縣建設成為黔、滇、桂三省郵電中樞,開始籌備興義縣郵電線路的拓展(清實錄宣統政紀卷十》記,宣統元年[己西]閏二月十八日(1909年4月8日)郵傳部奏遵將應舟、要政,分別按年籌備,開單呈覽第一年,展設貴陽至興義電線。
第七年,展設貴州興義至雲南廣南電線試辦貴州電話。第八年,展設廣西慶遠至貴州貴陽電線下憲政編查館知之。
由於清政府的滅亡,這個計劃並沒有完全實施,但郵政及電信業務在興義縣也算開辦起來了。
在郵政方麵,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除興義縣城外,鄉村隻設有下五屯、泥幽大山、捧乍等3個代辦所。郵遞班期有,興義至興仁逐日班、興義至雲南羅平逐日班的步行郵路各1條,縣內有縣城至泥由大山、縣城至捧乍間6日班步行郵路各1條。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縣內郵政代辦所有下五屯、泥由大山、捧乍、馬別橋、鄭屯、打謝、江底等7個。
民國時期,下五屯困地處興義城南郊,又有勢力囊括興義縣軍民兩政的永康堡劉氏家族,而捧乍曆來為興義西南重鎮,軍事地位極重,在這兩個地方開辦郵政代辦所還可以理解。但是,何以要在邊遠的泥幽太山開辦郵政代辦所呢這是因為,當時泥曲大山有著名的天主教堂。
從18世紐末期開始,西方列強開始大肆擴張勢力,在世界各地爭搶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清政府統治的資源富饒但積弱落後的中國,被列強視為一塊獲取利益的大蛋糕,他們均不擇手段地向中國的各個地區、各種領域進行滲透。不但是中國,就連當時周邊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都麵臨同樣的情況,列強們把這些地區或納人自己的勢力範圍,或作為進一步謀取在中國利益的跳板。在這樣的背景下,宗教入侵也成為當時的一項重要手段。
早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法國人畢多祿自印度人越南傳布天主教,與當時越南地方勢力首領阮福映訂下凡爾回賽條約,並於清嘉慶七年(1802年)協助阮福映擊敗當時統治越南的新阮政權統治者阮光璜。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範圍自此由越南開始向包括興義泥由大山在內的中國西南地區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