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興義的解放,就不得不提到解放坡崗。坡崗原名坡崗大篝,在曆史上藏匿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的茫茫大山之中,其景不露,其名不揚。千萬年來,坡崗大臀安安靜靜地隱匿於馬嶺河峽穀東岸延綿數十裏的群峰深處,一條寬近裏許的峰間穀地呈條帶狀,東北至西南向不斷延伸。山穀穀興義製第十五章121匡5底平坦,好似一條一馬平川的康莊大道,兩旁群峰相擁,一條水碧波清的小河從東北向西南緩緩流滿,在人類定居於此從事農業耕種的上千年來,保證著兩岸穀底各類莊稼的成熟豐收。

這片土地養育著勤勞而善良的人民,他們對這條小詞町護愛惜,農位利用、閑暇疏攘,築堤渭淤從不間斷,他們建造了跨河石拱小橋,並沿小河南岸栽種青青垂柳。

長期以來,布依族、苗族群眾及後來的漢族群眾,就捂著被崗大警這條峰間穀地擇址聚居,每隔三五裏就散落著一組組實木青瓦的幹欄式吊腳小樓。由於舍不得占用穀地中肥美的農耕用地,人們太多選擇穀地兩端山腳地帶修房建宅,在房前屋後種上桃、李、柿、梨或者黃榆樹、理金竹。於是,藍天浮雲罩青崖,小橋流水繞人家,坡崗大替讓人感受到這就是一方真真切切的世外桃源。

坡崗大臀清代為南籠府、興義府所轄,民國韌期屬南籠縣(今安龍縣)民國三年(1914年),奉省行政公署第103號訓令,劃人興義縣。

興南鐵壁合國期間,由於臂探林密,並且有叛匪巢穴馮氏莊園,被崗大鑄成為被剿殘匪逃竄的重要地點,部分被鎮壓的土匪東躲西藏,僥幸逃脫人民武裝的封鎖網,最終竄入坡崗大篝活動,繼續負隅頑抗。

自1950年3月興義叛匪大規模起事到1951年3月剿滅坡崗殘匪的一年時間裏,坡崗大篝裏的殘匪始終是人民政權的心腹大患。國民黨殘餘武裝力量和地方反動武裝勢力相互勾結,利用極易藏馮氏應雞身、適於遊擊戰鬥的有利地形,在坡崗大篝的深山密林中與人民武裝力量周旋,並以此為基地,經常竄至鄭屯、頂效、萬屯、龍廣等地的鄉村,對興義縣、興仁縣、安龍縣三角地帶的重要交通線造成嚴重破壞和威脅。為了防止破壞和消滅這股殘匪,人民武裝前前後後與之進行了規模不等的多次戰鬥。至今,坡崗大管內的部分鄉民仍然能夠回憶起曆次戰鬥的片斷,許多老人清晰地記得當年陷入窮途末路的殘匪的凶殘和頑固,更記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民兵的英勇與壯烈。

1950年初,興義解放後,在所謂的國民自救軍還未成立之時,馮民莊園的主人馮正儀即加入了密謀叛變的土匪行列,積極做著武裝叛變的準備。當劉範吾、何紹虞、蔣無識等於3月31日正式打出武裝叛亂旗號,組織成立國民自救軍時,坡崗大普內的這支反動武裝也被編人其序列,稱為國民自救軍第五縱隊,馮正儀任縱隊司令,率領匪眾對抗人民政權,他們破壞農會,殺害參加農會的群眾積極分子,活動十分頻繁,氣焰異常囂張。

195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七師、第四十九師、興義獨立團共16個連隊2000人的兵力,加上從興義、興仁、普安、安龍、貞豐各縣抽調的民兵3000餘人,分別部署,對興義縣南部捧乍、敬南、泥由等14個叛匪活動猖獗的鄉(鎮)以及南盤江防線的14個渡口形成合圍圃,浩浩蕩蕩的興南鐵壁合圍戰鬥打響。在每個村和每個渡口都配備駐防武裝,嚴密布置合圍內外封鎖線後,人民武裝力量組織84個小分隊在合圍圈內反複穿插,依靠群眾力量對殘匪進行地毯式的嚴密搜捕。在強大的人民武裝麵前,曾經猖獗一時的興義殘匪猶如驚弓之鳥,在四處逃竄的同時做著一些無謂的抵抗。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國民黨殘匪和地方反動武裝,倉皇躲進坡崗大篝與馮正儀率領回的匪眾會合。而此時,坡崗大管中的土匪正密切關注著局勢的發展。

1949年9月,國民黨貴州省保安第四團接陸軍第三二八師第九八三團防務,分駐興義烏抄鄉及佳克鄉羊寨。黔西南解放時,興仁專區解放委員會令該團開赴貞豐縣接受中國人民解放回軍整編。保安第四團部分人員違抗此項命令,留在興義境內與假裝擁護解放的各地武裝勢力暗中句結,並參加了之後的武裝叛亂。在興南鐵壁合圍戰鬥即將勝利結束時,國民黨保安二團殘匪和魯屯殘眶以及安龍縣龍廣區長灣鄉殘匪200餘人先後竄入坡崗絨牛村,與馮氏匪眾會合。而早在興南鐵壁合圍前的1950年10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強大壓力下宣布起義的原國民黨保安二七二師師長餘啟佑撕下詐降的虛假麵孔,在駐地普安青山打出滇桂黔反共抗俄同盟軍的旗號,率眾叛亂。之後,餘啟佑部在普安、盤縣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圍剿擊樓,餘部400餘人向武裝叛亂巳起、匪勢猖獗的興義縣撩退,他們竄至興義縣烏沙區落鴻一帶。中共烏抄區中隊配合七舍工作馮氏正在鷗居住村民保部隊及民兵對這股叛匪給予了沉重打擊,阻其前進。叛匪於是向的老照片(命為何應欽)興義縣西北的母乃、楓搪等地逃竄,他們分散為若幹小股,經馬嶺、頂效、萬屯等地進人興義、興仁地區。餘啟佑殘部與劉範吾部、廣西慣匪羅爾福部舍股,組成摸桂黔邊區革命根據地,成為興義、興仁地區危害最大的一般土匪。之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打擊下,其中一部於19多1年3月初也竄入坡崗大臂,投入絨牛村馮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