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孟子(2 / 2)

那麼在孔子的思想中領導者應該怎麼做呢?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句話的標準是很高的,敬事而信是指,領導者要對自己的職責敬業,有信用,說話不能隨隨便便,因為一個領導者對下屬有這很大的權威,一個命令出來,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就沒有了嚴肅性;“節用而愛人”,這句話指的是,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能貪圖享受,愛護自己的下屬,因為一個領導起的是表率作用。

所謂“上有好焉,下必甚焉”,一個領導人的言行就是一個無聲的樣板,隻有領導人自己厲行節約,部下才能做到這一點;“使民以時”是指領導人要體貼部下,在使用的時候考慮到部下的具體情況,不能單方麵考慮自己的利益。

自己的這位老師卻是有些偏頗了,畢竟孟子大大也是憤青一枚,說話太過直接,以至於有些人接受不了,譬如大明朝開國的那位泥腿子皇帝,用推翻蒙古人元朝的精神差點就把這位亞聖給推下神壇。

打開原版看看他老人家怎麼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好吧,心胸寬廣的李世民也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故事。不過那些含著金鑰匙出身,作為天地化身的某些人會怎麼認為。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把不仁不義、殘害百姓的商王紂稱為“一夫”,稱周武王推翻商紂王,並不是犯上作亂的弑君行為,而是為民除害。這是說紂王這個皇帝就是給你們看家的嗎?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小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好麼,隻要我對你不好,你就視我如仇寇?真是反了天了。

萬幸的是,老孟已經作古兩千年了,連骨頭都找不到了,所以曆代皇帝才沒法怎麼著他。而且諸位大佬雖然心裏不爽,卻礙著孟子亞聖的地位,勉強忍耐這些無比刺耳的言論。

可是到了咱們百無禁忌的老朱同誌的時候,這位兄台可是連大臣都要殺,而且是大殺特殺,跟兄弟都下得去手的人物。別個為了名聲什麼的,還會給亞聖一點麵子,放牛造反起家的朱重八同誌,可不會給亞聖兄麵子。

話說朱重八同誌在政治上搞獨裁,通過廢除丞相使中央集權變成皇帝專權,在文化上搞專製主義,他不僅把縱橫家、法家、陰陽家的學說視為異端邪說,對被漢以後曆代統治者奉為正統的儒家學說也百般挑剔。他曾下令全國停止對孔子的祭祀,想貶低孔子的“教主”地位,結果遭到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如願。

唯我獨尊的朱元璋沒有辦法貶低孔子,便把目光盯在其他儒家人物身上。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覽《孟子》,當他看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那一段時,不禁勃然大怒,罵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當天就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殿外,不得配享。並對諸大臣說,如有諫者“以大不敬論”。

當時所有大臣均不敢表示異議,隻有刑部尚書錢唐不怕得罪皇帝,他再次挺身而出,抗疏入諫,他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餘榮。”當時朝中大臣都為錢唐捏了一把汗。滿腔怒火的朱元璋本想拿錢唐開刀,但見他態度誠懇,堅毅不屈,便放了他一馬。

無端端地將孟子逐出文廟顯然是不得人心之舉。一年後,朱元璋下詔稱:“孟子辟邪說,辨異端,發明先聖之道,其複之。”把孟子的牌位放回文廟,配享如故。然而,朱元璋對孟子的犀利言論仍耿耿於懷,他怕《孟子》把天下讀書人都教壞了,更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深入人心,對大明王朝不利,便想出了刪書的辦法。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命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對《孟子》進行刪節。劉三吾揣摸皇上的意思,共刪掉《孟子》八十五條“有問題”的內容,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並將剩下的內容編為《孟子節文》一書。劉三吾完成刪孟任務後,朱元璋立即下詔書,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指《孟子節文》)為本”。

也就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你越是禁了,某些人反抗起來越會覺得自己了不起,事實上到了這個時候,禁錮已經漸漸鬆動,,隻是礙於祖製,還一直用《孟子節本》作教科書罷了。

當然朱重八製造的那些個祖製,到了這個時候能用的少,坑他小孫孫和老百姓的多了。譬如不收商稅,譬如八股取士,再譬如衛所製度。

不說此刻劉堅說多驚訝有多驚訝的表情,仿佛手中拿的是洪水猛獸,這書的內容後世他也是知道一二,可是先生居然給了本完全版的,到底是什麼意思?考科舉也用不著這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