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兄,後繼有人啊!”吳知府這時候哪能不知道趙瑾瑜玩的什麼?無非是打草驚蛇,請君入甕。可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就能靈活的運用書中的知識,前途不可限量,“若是兄弟舍得,小弟我保證六年內教出個舉人之才。”陡然間看見良才,吳知府忍不住愛才之心,就問起收徒的事情來。
趙知縣聽到吳知府的要求,砰然心動,和自己這個靠關係考上進士的同進士不一樣,吳知府那可是二甲,雖然沒得進翰林院,不過那才學是實打實的,而且自己那位一表三千裏的族兄,別看現在跟著嚴閣老,日子過得花團錦簇的,其實在他看來是熱火烹油,那嚴閣老都古來稀的年齡了,能有幾年好。
要不,他怎能和吳知府偷偷的搞?這事要是搭上嚴閣老那邊,別的不說,知府的位置妥妥的。
如若讓兒子拜他為師,那兩個人就算是真的結盟了,“那老弟回去準備禮物,回頭我就讓我家小子提拜師禮過去。”
“……”吳知府這才發現自己那可惡的愛才之心發作的不是時候,紹興滿地的才俊,自己多留意一下,總有人能繼承衣缽,可是現在已經騎虎難下,不過既然已經坐一條船了,這樣做也能讓船上的人心更齊一點,“等忙完這件事情吧!”語氣遠沒有之前的那麼熱切。
“我先替小兒在此謝過了。”趙知縣毫不在意吳知府的態度。
知府請客,還和農民一起吃,一起吃一樣的東西,雖說這不是開天辟地頭一個,但天下與民同樂的官家實在太少。
午時正,午餐準時開始了,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突地聞到一股子食物的香氣,這裏麵隻有小部分人吃過紅薯,而且還是生吃的,陡然間聞到這種香味,都忍不住吞咽自己的口水。盤子上盛著些黑不溜秋的紅薯,還冒著熱氣兒,陣陣的香氣飄了出來,充斥得滿院子都是。
“各位,古人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可是天總有不測風雲。前些年兩江大旱、兩湖、河南蟲災,朝廷雖然也一直賑災,可是賣兒賣女甚至是賣地的還是有不少。本官知道,現如今我大明的良田一年最多是熟兩季,畝產不過四百餘斤。這還算是好地了。若是差一些的地,能有個三百斤就了不得了,如此的畝產量令本官很是憂心,所幸上天有好生之德。給本官送來了一份厚禮。這東西叫番薯,哦,叫地瓜也成。原本產於南洋,現如今咱們已經種植了。這事物不挑土地,長得也快,換季間就能種植;葉子能喂豬,塊根生熟皆能食用,味道又好,本官打算推而廣之,今日就請各位也嚐嚐鮮,算是為推廣作個廣告。”吳知府揮了下手。用刀子切地瓜,直接吃了起來。
這玩意兒大家夥都沒見過,聞起來是挺香地,但能不能吃大家夥心裏頭都沒有數,可現如今是知府都先吃了,就算是**也得往下咽不是嗎?沒轍了,一幫子農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硬著頭皮將那一小塊地瓜往自個兒嘴裏頭塞。
嘿,還別說,那味道真是棒極了,不少人吃完了還砸著嘴回味個不停,一時間滿院子叫好聲頻起,甚至有人激動的哭了起來。農民最怕什麼,最怕沒收成啊。
好吃?嘿,那是當然的了,咱也就是拿爾等來當廣告模特用罷了,有了咱的示範和你們的讚揚,這地瓜在紹興推廣起來就能事半功倍了不是嗎?這不是政績是什麼?
農村人除了糧食外,就愛嘮嗑了,雖然才一個早上,但是知縣家的公子要讓神仙審案子的事情就沸沸揚揚的傳了開來。
城隍廟不算很大,門口有一個大香壇,前麵一點是一排一字排開的圍牆。
老一輩的人說這個城隍廟在紹興有上千年時間,在經過幾朝的改頭換代,牆上的青磚長滿著不少青苔,牆上也剝落得讓人看出曆史的殘留跡象。
圍城有好幾處有修補過,有著各種年代修補留下的痕跡。
進入裏麵,煙火彌漫著整個廟宇,並不大的廟,由於每日都有人前來燒香,煙火還算鼎盛。
進去後,裏麵有幾個人正在虔誠的祈福。廟祝那裏,趙知縣早就找人打過了招呼。
雖然那口鍾並不是隨意就能夠前往去觀看的,不過那也是為了在平民間增加神秘感罷了,何況知縣還添了四十兩的香油錢,畢竟這是他兒子的表演,他可不允許任何意外搞砸了。
趁著大家都在裏麵等候消息之時,劉堅和趙瑾瑜早一步來到放置那口神鍾的地方,還有一些布置要做。
把放神鍾的地方全用黑色的幔帳給遮蔽起來,不留一絲的空隙,幔帳的前麵是廟祝特意搬來的一個小點的土地公的雕像,供桌,香爐,三行嫋嫋青煙直上雲霄,兩旁的白色的幔帳和黑色的小空間形成鮮明的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