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鄉成立於1988年,坐落在紅水河畔,位於大化縣城北郊區,都(安)大(化)三級柏油路和省道20324線馬(山)岩(灘)段分別橫貫全鄉東西兩部;全鄉沿紅水河岸線長達40公裏。麵積167平方公裏,耕地麵積22689畝(其中水田11159畝,旱地11530畝),到2002年底,全鄉轄11個行政村,313個村民小組,6878戶,總人口30422人,聚居著壯、瑤、漢等7個民族。其中瑤族3356人,占11%;壯族占百分之九十幾,壯族在“全縣19個鄉鎮均有分布,其中以都陽、已圩、羌圩、岩灘、流水、北景等鄉鎮最為集中,壯族人口均占全鄉總人口的90%以上。”全鄉設立村級黨委1個,而這個村黨委就是流水鄉流水村黨委,在《大化縣情》一書第268頁有相關記載“2000年1月20日,河池地區第一個村級黨委——流水鄉流水村黨委正式成立”,該黨委辦公室就設在流水村定皇屯。設黨總支部17個(村級黨總10個),自然屯或村民小組黨支部80個,下設小組109個,共有黨員1013人(其中農村黨員745人)。2002年,流水村共有21個自然屯,45個村民小組,1086戶,人口4676人。全村耕地麵積3360畝,其中水田2651畝,旱地985畝。村黨委下設9個黨支部,1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6名,其中25歲以下6名,26歲至35歲10名,36歲至45歲14名,46歲至55歲32名,56歲以上44名;中專文化7名,高中文化20名,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79名。
本文主要以該縣流水鄉流水村定皇屯為調查點。
定皇屯位於大化至岩灘的省道20324線28km至29km範圍內,居民的住房現在基本上都沿路而建。定皇屯的村民,除了外地嫁來的或“倒插門”的人中有其他的民族之外,幾乎都是壯族,占該村村民總數的99%,此外有24人(5戶)為瑤族,10戶為漢族。目前,該屯有520人,118戶,男280人,女240人,98%的村民都姓“韋”,其餘的則姓“陸”。定皇屯的村民全部都是從內仰屯遷出來的。內仰屯位於定皇屯的東邊,相距約一公裏,當時分為板緊、板堆、江那、弄內、新仰、舊仰六個生產隊。據當地的老人說,大約1000年前就已經有人居住在內仰屯,每個生產隊都是依山而居,房屋都建在環形的山腳下。1978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這六個生產隊合並為一個隊,稱為內仰隊。解放前,這裏歸廣西省都安縣鳴鳳鄉亭子村管理;解放後,由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鄉流水村管理;1988年,大化鄉改建為大化瑤族自治縣,原大化鄉管轄的事務由新建的流水鄉管轄。此後至今,內仰隊由大化瑤族自治縣流水鄉流水村管理。據該村的老人說,這裏的人幾乎世代都是農民,曆史上從來沒有出過什麼大人物,隻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裏才有一個人當上都安縣縣委組織部部長。
由於教育的落後,時至今日,這裏的村民大多還是文盲,村莊的曆史也沒有文字記載。聽老人們說,在300至100年前,這裏經常遭受蝗災,蝗蟲的肆虐經常使這裏的農作物收成大受影響。由於科技的落後,農民們無法克服蝗災,於是向當地的巫婆請教。經巫婆指點,村民們就在他們田地比較集中的地方建了一個祠堂,是專門為祭拜蝗蟲用的。巫婆說,隻要村民們在每年春季用上好的供品祭拜蝗蟲,當年就可以平息蝗災了。因此,當地百姓就把這個祭拜蝗蟲的祠堂稱為“定蝗祠”,即為鎮定蝗蟲災害之意,“皇”為“蝗”的同音字,現在人們為圖吉利,在書寫地名時,將“蝗”字改用為“皇”字,這是“定皇”這一地名由來的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據當地老人介紹,之所以叫“定皇”,是因為在古時候,這裏有一個祠堂,叫定皇祠堂,(應該就是上文所說的“定蝗祠”)是內仰屯的祠堂。在清朝末年,大概在1910年,由於要建一條砂石公路,這個祠堂就被推倒了,但“定皇”這個名稱卻一直被當地農民沿用下來,作為原來定皇祠堂附近一帶的地名。如今人們在此建房還可以挖到祠堂的瓦片。而當地一位年老的道公卻對“定皇”這一命稱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一個地名反映了一個地方的地理方位及這個地方的環境和龍脈方向,他推斷定皇的山脈走向是從亥方而來,而過去所叫的內仰則顯示當時的內仰屯是坐北朝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