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家族超度——大化壯族超度亡靈的民族誌研究羅彩娟(2)(2 / 3)

以下是采訪當地一位道公時,他對當地的道事活動有自己的一番看法:

我們這裏盛行的道事活動,其經文依據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它是道教文化和佛教經文相結合的產物。道教的核心是如何追求人長生不老,因此也有各種各樣的煉丹術。佛教的核心是教誨人如何在世時多從善積德,死後能升天。

道教追求的長生不老經曆史證明是不可能的。但它認為,人的長生不死應該是指靈魂的長生,而不是軀體。道事認為,人的長生不老是靈魂的長生,人的軀體死亡腐爛了,並不影響靈魂的存在,人的軀體腐爛後,靈魂的存在可以通過畫像、紀念堂、設靈位等方式表現出來。人的軀體在死亡的處理,以經過水、火處理為淨,因此,在道事活動中,水和火是必須的。

在佛教傳入以後,經過與道教的結合,人們逐漸形成了“在世多行善,死後經超度,人的靈魂就可以長存”的意念。因此說,現在這些道事活動,其經文根源並不隻源於某一種宗教,它本身也不是一種宗教。

以前治喪道事活動比較簡單,主要是為追悼死者,表達哀痛之情和孝順之心。但由於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上道公個人修養偏低,許多道事活動變了樣,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浪費,道公索要的東西和錢財太多。加上人們相互攀比的思想,道事變樣的趨勢越來越嚴重。

道經被用於治喪或追悼亡者,始於氏族糾紛、家族糾紛,雖然春秋戰國以後許多地方都建立了國家,但是,在落後的地方還是大量存在氏族矛盾和家族矛盾的。族長、家長就是一個族的絕對代表,是這個族得以存在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權利支柱。一旦族長亡故,對這個族的影響非常大,有時可能直接導致一個族的毀滅。因此,我們的祖先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父逝壩崩”。族長、家長亡故了,就猶如一個水庫的圍堰跨崩一樣,全完了。所以,在這種氏族或家族裏,為了表達對亡故首領的哀悼和難舍難分,追悼或治喪活動逐漸被引入這些活動中,從而形成了現在道事活動的雛形。道事活動的產生都是為適應人們的心理要求而產生的。

由於曆來這樣的道事活動隻在貧窮的地方流傳,而一般沒有文化或文化較低的人繼承,進入道事行列,因此也造成一些經文流傳的失誤或缺少。現在有些道公甚至連“道”的概念、道經的根源都說不清楚。實際上,從道的人一般都需要一些文化。因為他們在任何道文中都要寫,記錄道經都要寫,誦經也需要識字。而文化稍高的人又不願做這些事情,因此,長期形成了這一行的內行人文化素質偏低的現象而無法改變。現在的道事活動略顯重複、煩瑣、時間拉得過長,是沒有必要的,這也跟道公的文化水平低有關。

道經認為,人的靈魂雖然是可以永生的,但也有清、濁之分。清,是人們公認的對別人有利的、和善的、積德行孝的人的靈魂,是受後人景仰的。濁,與清相反,是為後人所鄙夷的靈魂,不斷地懺悔罪行,就是這個意思。

道經最崇拜的是三種神:即天神、地神、水神。通了這三神,就通了宇宙、通了一切。三類神中,每類神裏又分有不同的神靈,具體的神靈的名稱在現在每個道公的家中的神龕中都能找到。天、地、水被稱為三官佬,而每段經文中的“三獻”,其實就是獻天、獻地、獻水。

廣西的道會在太平天國以前非常盛行,因為太平天國的組織是利用道會,所以太平天國失敗後,廣西的道會組織受到了毀滅性打擊,也被清朝政府取消,但畢竟這些經文和活動在民間流傳多年,根深蒂固,後來還是又慢慢複活起來了。在整個廣西的道會、道經基本是一樣的,步驟一樣,由於修身不同,功夫會有所不同。但各地的道公在唱經時都用本地話唱,聽起來會有所不同。

在大化本地,道會分為三派:土道、安定道、玄沙道。我們本地現在用的都是土道。土道、安定道的道公一般文化很低,創造力不強;而玄沙道文化較高,而且他們用桂柳話唱,較能寫,能編。玄沙道的“玄”代表道教,“沙”代表佛教。

每場治喪的道事活動,一般要8至12人,每人管一個程序,另有一人專管燒香、專門供應材料,兩個吹嗩呐的歌手,加上師公一般是22人至24人為好。修行較深的道公對人們的生活的幫助是相當大的,比如擇日、取名、動土、搬遷、治喪和預測等等方麵,道公都能幫助很好地把握。現在有的人說這是迷信,要取締。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道公在擇吉日上就非常重要,比如選擇動土的日子,如果選不對,道公可以斷定房子在建設過程中是否會倒塌,而且這種預測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準確的。像這些東西有的人說是迷信,但又沒有科學的解釋,就想取締,這是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