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1)(1 / 3)

陳婷指導老師:梁穎教授

(第一部分)緒論

一、選題意義

(一)科學發展觀視角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讓我們開始重新認識究竟什麼是“發展”。在以前關於發展的觀念中,不少人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工業產值的增加。裏昂惕夫是獲得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他在對投入—產出的分析中發現:美國這樣一個工業高度發達和資本充裕的國家,卻以出口主要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參與國際分工。這個發現曾被經濟學界稱為“裏昂惕夫之謎”,後來經過分析研究,大部分經濟學家都肯定了經濟落後的國家實質上是農業落後而不是工業落後的觀點。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解放初期由於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產業素質落後,以及當時的國際政治因素的壓力,中國不得不走加強工業化,提高裝備自給率的工業化道路。為了實現工業化,提高效率,積累工業化發展必需的資金和資源,當時隻有犧牲農民的利益,給工業發展作鋪墊。1978年前,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的方式,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了大量的啟動資金。1978年後,隨著計劃價格體製與計劃配置資源體製逐步被市場調節機製所代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階段。1983年,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大大激勵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業和大市場的矛盾,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進入90年代後,在市場經濟的財富分配中,農業沒有得到工業的有效反哺,工業產品以及農資的漲價幅度,遠超過了農產品價格的漲幅,過高的農業成本和較低的農產品價格,使得增加農民收入極度困難。由於政治、經濟、人口以及曆史等各種原因,逐步突出了當今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三農問題”。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

(二)多元化視角

自從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經濟學逐漸成為社會發展中人們關注的熱門學科,雖然一百多年來其理論不斷得到充實,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做了巨大貢獻,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理論體係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逐漸暴露。眾所周知,經濟學的理論、曲線與模型,是建立在理想化、純粹的假設基礎之上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需求趨於多元化,各個領域的研究都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人們對自身的了解更進一步深入,這些讓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經濟學理論假設前提的科學性,重新審視經濟學理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威廉·舒爾茨是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他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農業經濟問題,在他1964年發表的《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運用人類學家對20世紀中期農業欠發展的貧窮小國家的田野調查資料,重新分析了傳統農業,大膽地否定了當時經濟學界認為傳統農業中生產要素配置低下,以及在傳統農業中一部分人邊際生產率為零的觀點,並對如何改造傳統農業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從而使這本書至今仍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中具有深遠的影響。本研究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為基礎,運用經濟人類學、生態人類學等人類學理論對田野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進而對現代化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反思。

(三)農業可持續發展視角

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就已確定了自己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模式。進入21世紀,我國農業要全麵邁向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為了調查生態農業的發展情況,筆者選擇廣西開展生態農業時間最早、成績最好的——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鄉新合村齋公坪屯為調查點,結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分析研究,為今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研究積累資料,同時也試圖說明瑤族的刀耕火種與生態農業方式之間、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

二、學術回顧

(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

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

可持續性思想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孟子就曾批評過“竭澤而漁”的做法;春秋時齊國的管仲就在《管子·地數》中提出“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天下王”的思想;荀子係統地闡述過“謹其時禁”、“斬伐養長不失其時”,而使“百姓有餘食、有餘材”的思想。在西方國家,2500年前,柏拉圖在《克裏底亞篇》中,分析了古希臘、瑞典一帶由綠林覆蓋的山脈變為枯山的原因是森林和草地被破壞的結果;19世紀馬爾薩斯、李嘉圖等著名學者也意識到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出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也體現了持續發展思想的萌芽。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分析了人與自然界的辯證關係,並主張對人類生產行為給自然和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行“控製和調節”;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人類在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時候,必須把自然對人類的影響置於共同的控製中,不應由人類盲目地憑借自己的力量統治自然的過程。唯物史觀雖沒有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但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準備。“可持續發展”概念源於生態學,最初應用於林業和漁業,指的是對於資源的一種管理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