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3)(2 / 3)

(五)傳統節日

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外,齋公坪還有瑤族的傳統節日,但齋公坪村民並不把在盤王廟舉行儀式的活動稱為盤王節,時間也不固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村民將這種活動稱為“廟會”。這種聚會是自發形成的,主要有高界、齋公坪和新村的瑤民自由參加,分別在每年農曆的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十月十舉行。一般參加廟會的多是在家務農和未上學的小孩,年齡局限於三十五歲以上和七歲以下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節日已經從村裏全民性的活動轉變為部分人參加的活動,舉行活動的目的也由最初為紀念盤王的盤王節,改為一種為農業生產祈福的農耕儀式。每年的四次儀式都有不同的意義,三月三的儀式是為了祈求春耕時期沒有蟲害,當地瑤民有個習慣,那天不下地幹農活,據說如果下地幹活,種的作物也很難成活或沒好收成;六月六的儀式是為了祈求守護當地的神靈(如:盤王)保佑今年能獲得豐收;九月九的儀式是為了向神靈還願,並且求雨、祈求不要發生森林火災;十月十的儀式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並且抽簽確定下一年負責向村民收集費用,準備用品的人選。這四次儀式中以六月六的最為隆重,一般六月初五就開始準備。

舉行儀式的盤王廟位於齋公坪村和新村的交界,這座廟什麼時候建成已無法考查,據老人們說,以前這廟非常宏偉,分為上下兩層,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燒毀,1987年由村民自己集資在原址上重建,因為村民不富裕,政府也不提倡,現在的廟很簡陋、殘破,在廟前的石碑上還依稀可見自清代以來曆屆重修“盤古廟”捐資者的姓名與出資額。儀式由住在高界的新合村惟一的師公主持,當他用瑤話念誦經文或進行其他法事的時候,村民們都蹲坐在廟裏或聚集在廟的周圍觀看,被選中負責當年活動的村民一家,就在附近,用從參加儀式的村民中收集來的錢所購買的食物,以及自家的農產品,為所有參加儀式的人做午餐。在法事接近尾聲時,村民們都紛紛上香、許願,所有儀式結束,開始聚餐。聚餐時,村民們喜歡相聚互聊家長裏短、新鮮見聞或水果的價錢,有時,村幹部也趁機商量或宣布事情。午餐結束,活動就完成。

(六)生活習慣

住在瑤山上不能不喝油茶,也不能沒有米酒。俗話說“無山不有瑤”,這表明瑤族長久以來都居住在深山裏,因為山裏空氣潮濕、瘴氣重,終年不見陽光,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油茶可以暖胃去濕,為了強身健體,油茶成了不可缺少的日常食品。人們一般一天要打早中晚三次油茶,就連吃飯也離不開油茶,由於他們從小喝油茶,據說有些人不喝油茶就會沒精神,不能下地幹活。在瑤山裏每戶人家都會釀酒,以前有用木薯、山芋、高粱、紅薯、大米釀酒,如今糧食豐富了,人們通常用大米釀酒。酒是維係村民間、主人與客人間感情的紐帶,為了表示主人的熱情,隻要有客來,無論男女老少,均要喝三碗米酒。平均每戶瑤民每月要喝五六十斤米酒,如果遇上婚慶、喪葬等重大事情,消耗的酒量更多。

(第三部)分基礎設施及經濟狀況

一、齋公坪自然村的基礎設施

(一)村民住宅

齋公坪村民的房子都是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建的,黃土衝的土磚建的牆,青磚砌的承重柱子和土法燒製的瓦,整體看,全村的房子還保留著濃厚的瑤族特有的傳統風格。至今全村隻有一戶建起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而且屋內沒有任何裝修,還是黃泥地麵。

(二)交通

通路之前,齋公坪村民們隻能肩挑背扛地外出交換產品,即便輕裝上陣走25裏山路到鄉政府,最快也要2個多小時,極不方便。1998年齋公坪修通了機耕路,實現了政府“村村通”的目標。機耕路盡管是簡易的村間小路,黃泥路麵坑窪不平,大小石塊淩亂撒滿路上,路寬不足兩米,隻能通過一輛三輪手扶拖拉機,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極易打滑,由於坡度大,摩托車、手拖車幾乎無法行駛,但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現在坐摩托車1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鄉政府。

(三)生活設施

1998年齋公坪開始搞人畜飲水工程,在山泉水源處建蓄水池,每家每戶從蓄水池拉塑料管子通到家裏,實現了引水入戶。2004年此區大麵積遇到嚴重旱災,筆者做調查時,村民們從山泉引出來的水隻能勉強維持地勢高的農戶使用,在村口地勢低的農戶家幾乎沒有水流到,村民的用水比較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