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瑤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以恭城縣西嶺鄉齋公坪為例(3)(1 / 3)

如今在齋公坪屯,上年紀的村民還依稀記得父輩們關於來源的傳說,據說他們的祖先從千家峒遷出來後,先後到了廣東的珠璣巷、恭城縣的竹葉村、苦竹村,後來在苦竹村這個瑤族支係分成兩路,一路到了現在恭城鎮的門樓村,另一路經過瑤家州(現在的曹村)、島坪、小源衝、大源,最後到達高界村。直至距今約兩百年的時候,因為人口增長,高界村不能適應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於是從高界自然村又分出齋公坪和新村兩個自然村。齋公坪村名的由來傳說是從前有一個以織布為生的外地人來到瑤山,為山上的瑤民織布,後來由於患病,死於現在村子的所在地。因為這個織布的人隻吃齋,人們為了紀念這個織布的人,把這個地方命名為齋公坪。

三、齋公坪自然村的人口、婚姻、生活、教育及民俗

(一)人口生育

齋公坪從高界分出來時隻有3戶不同分支的盤姓瑤民,如今發展成為一個有15戶人家,75個居民的村落。據說齋公坪從高界分出來已有兩百多年,在漫長的歲月中齋公坪僅從原來的3戶農戶增加到15戶,這表明齋公坪的人口增長非常緩慢。1988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每戶隻能有兩個孩子,直至七八年前村子裏基本達到人口增減平衡,1995年人口年齡結構到達生育高峰期,至近兩年村裏的出生率才放緩,平均隻有1~2個小孩出生,男孩居多。自從高界遷出來,全村的人無論是否是同一支係,名字都按照“富貴榮華千萬裏”的輩分順序起名,包括現在三十多歲婦女的名字也跟男子名字排輩分,隻是到了近期女孩的名字才不按這個輩分順序起名子。筆者的東家今年40歲左右,名字就叫盤千貴,兩個兒子正在念初三和初二,分別叫盤萬文和盤萬武。整個新合村隻在高界、齋公坪和新村有盤姓瑤民。

(二)婚姻與家庭

齋公坪至今還保留有“入贅婚”。從可得知的曆史來看,20世紀40年代以前,齋公坪盛行“入贅婚”,這種形式的婚姻占當時全部婚姻的90%,50年代後逐漸減少,至今全村隻有一戶人家招郎入贅。東家的祖父當時就是在三四十年代上門的,東家的父親繼承的是母親的盤姓,50年代東家父親結婚是在家娶妻的,到東家結婚時全村隻有一戶人家招了上門女婿。如今的“入贅婚”主要是從保存勞動力的角度考慮。如果兩個孩子中女孩大,男孩小,家長就想為女兒招郎上門,到男孩結婚時是入贅他家或在家娶媳婦,全憑他個人意願。如果男孩是大的一般都是留在家中娶媳婦,女孩可自由選擇。男方家為了保證今後的生活水平,也許是一種分家產的方式,一般會為入贅的男子準備彩禮帶去女方家。筆者調查期間就有一個叫盤萬華的新村瑤民,是家裏最小的兒子,入贅到高界,他向父親要一輛摩托車作為彩禮。對於入贅婚生的子女,當地沒有嚴格規定一定要隨母姓,孩子的姓氏可由父母雙方商量決定。齋公坪有一戶人家招了趙姓男子入贅,後來男方家裏突發變故親人紛紛逝世,為了延續男方家的香火,婚後所生子女都隨了父親姓趙,成為齋公坪中惟一姓趙的人家。齋公坪留在家中娶媳婦的男子,有不少娶的都是與齋公坪山路相連的陽朔瑤族山區的女子。筆者的東家就是這種組合的家庭之一,而且非常巧,東家的妻子趙春媛的姑姑也嫁來齋公坪,而且就住在東家的附近。

因為入贅婚的存在,在齋公坪家庭中普遍男女的地位都比較平等,因此家庭關係都較和睦,很少有夫妻之間打架的。一般男子除了做農活和外出,在家也要承擔家務勞動。而妻子在家中除了照顧家人日常生活起居家務外,還要喂養家畜、種植自己吃的蔬菜瓜果,如果還有空閑就要幫助丈夫幹農活。瑤族是一個非常勤勞的民族,齋公坪六七十歲的老人即便有子女贍養,都堅持輕的體力勞動,上了年紀的婦女一般比較喜歡為家人繡瑤族服飾。

(三)教育

齋公坪的小孩在上學前隻會講瑤話,隻有上學後才在學校學會講官話(指桂林話)和普通話。學齡兒童在讀學前班和小學一、二、三年級時,可以在新村的小學教學點上課,距離家不算遠,因為齋公坪地勢較新村高,孩子上學走的是下坡路,大約20分鍾可到校,但回家時要走30多分鍾。孩子到了小學四、五、六年級,隻能到新合村村委所在地八岩村的完全小學就讀,離齋公坪有6~7裏地,上學要走1個小時,回家要走1個半小時。因為路程太遠,孩子中午不能回家,午飯、午休成了父母天天掛心的問題。初中和高中最近的要到鄉政府所在地西嶺街才有,全縣隻有蓮花鎮、栗木鎮、恭城鎮和西嶺鄉四所高中。除了其他因素,交通不便是影響齋公坪孩子讀書的客觀原因,解放數十年來,這裏從未有過大學生,多數村民最多隻完成初中教育。

(四)圩日

整個西嶺鄉的圩日都定在陽曆逢1、4、7的日子。但由於齋公坪位於恭城縣與平樂縣交界的山區,目前隻通機耕路,山路崎嶇難行,村民們到鄉政府所在地所花的時間比去平樂縣沙子鎮還要長,而且恭城縣的物價比平樂縣的高,交警管製也比平樂縣嚴格,村民的摩托車不能開進恭城縣城,因此,齋公坪大部分村民寧願在陽曆逢3、6、9的日子去參加平樂縣沙子鎮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