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與浮冰和冰山博弈——北極探險(1)(1 / 3)

400多年前的1512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戴維斯揭開了北極探險的序幕,但他隻深入到北緯72°12’的地區。時間過去了300多年,挪威探險家南森教授憑借他設計的一艘沒有龍骨、底是半圓形的不怕浮冰擠壓的船——“前進”號,終於在1895年4月和雅爾瑪?約翰森到達了北緯86。14’的地區,這裏離北極點僅有415千米。這是人類19世紀深入到的距北極點最近的地方。20世紀的北極探險有4件大事:

①1906年9月,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打通了400多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北極地區的西北航路。

②美國探險家科克和彼利於1908年4月21日和1909年4月6日先後到達北極點。

③1926年,阿蒙森乘飛艇“挪威”號,從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出發,飛越北極上空,到達美國的阿拉斯加海岸,這是人類第一次飛越北極點的上空。

④1978年,日本著名探險家植村直己單身抵達北極。

20世紀北極探險取得長足進展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愛斯基摩人的貢獻。在北極探險中,愛斯基摩人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沒有愛斯基摩人充當向導和獵手——解決探險家的食物,人類征服北極的時間還要推遲若幹年。1908年4月21曰,科克到達北極點時,有2個愛斯基摩人作向導;1909年4月6曰,彼利到達北極點時,有4名愛斯基摩人同行。1881年,美國探險家格裏利少校率領探險隊赴北極探險,26人中有2名愛斯基摩人,1883年,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很大困難,探險隊員全部遇難。導致這一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名愛斯基摩人死了,活著的人得不到獵物做食物(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長〉。開始時,

他們用海藻、地衣、沙蚤甚至皮帶充饑,但在天寒地凍的北極,沒有肉食,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愛斯基摩人的另一貢獻是他們馴養的愛斯基摩犬和駕馭這些犬的方法。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探險家無論在北極或南極探險,一定要帶上數十頭甚至上百頭愛斯基摩犬。第二個因素是

破冰船、飛艇和核潛艇的使用。北極和南極不同,北極不是大陸而是海洋——北冰洋。北冰洋中的浮冰和冰山無數,這是北極探險的最大障礙。為了保證北極探險的安全,人們在20世紀初製造了破冰船。破冰船的船身由堅固的鋼板製成,船頭高高抬起。遇到海冰阻擋時,船的前半部可以爬到冰麵上,把冰層壓碎,從而隨著船的前進,幵辟出一條水路來。破冰船的出現,為北極探險揭幵了新的篇章。

1914年到1915年,俄國人維利基茨基利用兩艘破冰船,幵辟了“北冰洋航線”,即從俄國

東南部向北穿過白令海峽,沿亞洲北部海岸西行,到達俄國西部。飛艇是20世紀

20年代北極探險使用的主要工具。它是一種飛行工具,但沒有翼,利用裝著氫氣或氨氣的氣囊所產生的浮力上升,靠螺旋漿推動前進,飛行速度比飛機慢。20世紀50年代後,人類開始使用核潛艇到北極探險。1958年8月3日,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從北極的大浮冰群下穿過。它的姐妹艇“鰩”號於8月12日在北極海域浮出水麵。1977年8月17日,前蘇聯原子破冰船“北極”號抵達北極。20世紀初人類抵達北極點後,由於北極點周圍是北冰洋,因此無法像在南

極點周圍一樣建立常年的科學考察站。於是,位於北極圈以北的陸地就成為人類認識北極、研究北極的基地。科學家們常年堅守在這些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的地方,為人類開發北極、利用北極資源進行艱苦的研究工作。另外,在1937年,前蘇聯在北極建立了第一個北極漂浮觀測站,即建立在浮冰上的觀測站。

北冰洋東北航道的開拓者諾登舍爾德

諾登舍爾德是19世紀的科學家、探險家,他作為北冰洋東北航道的幵拓者而馳名全球。

諾登舍爾德於1832年11月18曰出生在芬蘭赫爾辛基。17歲入大學,23歲得到博士學位。由於反對沙皇俄國奴役芬蘭,1856年被政府宣布永遠驅逐出境,移居瑞典。他在從事礦物研究之餘,對北極探險活動有著極大的興趣。

16世紀初,瓦斯特?達伽馬開拓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道,麥哲倫又幵通,從歐洲駛往大西洋,穿越麥哲倫海峽,橫渡太平洋前往亞洲的航道。這兩條航線的開辟,給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活動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這兩條航道行程都很遠,因為它們必須繞過非洲和美洲的南端大彎道。那麼,能否找到一條從歐洲通注亞洲的更近些的航道呢?當時,有的地理學家作出一個大膽假想:沿亞歐大陸北岸走,開辟一條“東北航道”。這一設想,對於那些立誌尋找新航線的探險家,無疑是極大的誘惑,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極,踏上去北冰洋開辟新航路的征途。從1553年,英國航海家休威洛比和理查德?德勒率領一支由3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從倫敦起航開始,到16世紀末巴倫支和納伊為首的荷蘭探險家先後進行的3次可歌可泣的探險,以及由俄國探險家契察果夫率領的北極考察船企圖通過北冰洋駛向東方的嚐試,他們雖然都失敗了,但它畢竟為後來的探險家們提供了北冰洋航行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