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應澳大利亞南極局的邀請,中國科學家張青鬆、董兆乾首赴南極考察,從而揭開了中國南極考察事業的序幕。1983年5月,中國參加《南極條約》議案,正式成為該條約的締約國之一。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海洋科學家、海軍官兵、新聞記者等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首次乘中國自行製造的遠洋考察船從上海出發,踏上了向南極進發的征程。上午10時整,隨著長鳴的汽笛,“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號”船肩負著曆史的使命和祖國的重托,懷揣人民的期盼與囑托,踏上了充滿風險、迎戰冰雪的新航程!中國,終於吹響了“向南極進軍”的號角。
作為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這次南極考察的使命就是開辟一條從中國到南極的航線,建起屬於中國自己的考察站。建站首先要選地址,在這期間,隊員已經不住在船上了,而是在島上臨時搭個帳篷,睡在睡袋裏。早晨起來的時候常常肩膀上、頭上都蓋著一層厚厚的積雪。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條件做飯,隊員餓了就用餅幹充饑。1984年12月31日,中國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王島,將第一麵五星紅旗插在了南極洲上。同時將從祖國帶去的刻有“中國南極長城站”字樣的奠基石,豎立在了南極洲的土地上。1985年2月20日上午10時,經過50多天的建設,中國在南極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正式建立,在喬治王島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按照中國人傳統的習慣,長城站主樓披紅掛綠。
長城站,包括辦公棟、宿舍棟、醫務文體棟、氣象棟、通訊棟和科研棟等7個主體建築,站區南北長2千米,東西寬1.26千米,占地麵積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它位於南極洲西南,在喬治王島的南端(南緯62度12分59秒,西經58度57分52秒),那裏是南極地區科學考察最為密集的地方。
1985年10月7日,中國成為南極條約第17名協商國成員,使中國在南極國際事務上終於有了發言權和決策權。
1989年1月26日,第5次南極考察隊舉行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南緯69度22分24秒、東經76°度22分40秒)的奠基儀式,2月26日,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由鄧小平題寫站名的中山站舉行了落成典禮。它位於東南極大陸伊麗沙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上,有極晝和極夜現象,連續白晝時間54天,連續黑夜時間58天。在中山站附近有澳大利亞和勞基地和俄羅斯的進步站。
2008年10月20日,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啟航前往南極中山站。這是以往曆次考察中任務最重、搭載人數最多、裝卸物資量最大的一次南極考察。2009年1月27日,在經曆了種種困難和挫折後,中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三個考察站——昆侖站(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終於建成,這是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上的科學考察站。在這片被稱之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的地區,考察隊員將一座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中華鼎“天鼎”放置在了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上,在那裏留下了中國人永久的印記。
2011年10月28日中國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成立。10月29日“雪龍號”由上海奔赴天津,11月3日科考隊員從天津起航,向著那片白色的神秘大陸進發……
本次南極考察隊共有220名科考隊員,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年齡隻有20歲。曆經163天的驚濤駭浪和風雪洗禮,“雪龍”號在航行2.84萬海裏的航程後,於2012年4月8日,安全停靠在上海國內基地碼頭。在這期間,考察隊順利完成了26項站區科學考察和7項南大洋科學考察項目。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遙遠最孤獨的大陸,它嚴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長期以來拒人類於千裏之外。
數百年來,為征服南極洲,數以千計的探險家,前仆後繼,奔向南極洲,為我們揭開了這片神秘土地的麵紗,前往南極的夢想已不再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