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地球的魔帶——安第斯山脈探險(2)(1 / 3)

由於路線已經熟悉,他們第二次攀登到山脊下冰川所花的時間,還不到上回的一半。他們很快越過冰壁,再一次來到南北兩峰之間的鞍部(山坳),設置了最後的宿營地。

第二天,陽光普照,他們按計劃向北峰衝擊。天氣看來雖好,但依然相當寒冷,他們用來禦寒的木棉服顯然過於單薄。離北峰的頂峰隻有幾米了,三個人精神大振,準備最後的衝

剌。這時,安妮?培克發覺自己的左手已失去知覺,她連忙用右手取下左手的手套,哇,左手白森森的十分嚇人。顯然,這隻手已經凍傷了。安妮·培克為了最後的勝利,沒有理會自己的左手。她用右手撐地,一步一步地向峰頂爬去……她征服了瓦斯卡蘭北峰。

瓦斯卡蘭峰沒有像安妮?培克希望的那樣髙達海拔7300米,但是,在1908年以前的登山記錄上,安妮?培克作為一名女性,能夠征服海拔6768米的巨峰,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

在印加文明的發源地繼續冒險

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是南美古文化的發源地,一座座山地間的神秘建築,構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絕響。

在一片荒涼而又難以接近的高地上,座落著印第安文化的最後代表——印加古文明帝國的遺址。1500年,西班牙人為了開采黃金而攻打印加帝國。現在,還能看到當年入侵者所設的要塞和著名的馬丘比丘遺跡。

印加古文明的神秘魅力,不斷地把各類登山者吸引到秘魯的安第斯山中。1950年,美國登山家提瓦?哈拉和馬茲克斯威魯來到耶魯帕哈山(海拔6632米)。

耶魯帕哈山攀登的難度是舉世聞名的,人們常以“肉店”來稱呼耶魯帕哈山,因為它的峰頂很像肉店裏使用的刀子,長長的呈鋸齒狀,而“鋸齒”兩邊都是垂直的冰壁。

哈拉和馬茲克斯威魯攀登耶魯帕哈的經曆,頗似安妮?培克與陶克瓦魯達兄弟攀登瓦斯卡蘭山的情形。他們耗盡精力,登上了峰頂。當時,正值夜晚,他們無法下山,在這酷寒的深夜裏被困在峰頂達12小時。第二天,當他們回到營地後發現都被凍傷了,哈拉因此失去了全部手指與腳趾。

在更早一點的1912年,美國的登山家兼考古學家海拉姆?賓卡姆,也被秘魯古文明所誘惑,登上了科羅普納山(海拔6613米〉。那次登山賓卡姆也是九死一生,但值得慶幸的是他發現了馬丘比丘遺跡,從而證明了這座山在印加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1970年,英國登山家遠征文魯多羅山。他們飽嚐到登山的艱辛之後,意外地發現了一架16年前失事的飛機。1954年,這架載有29名乘客和價值10萬美元的黃金的飛機,飛越艾魯多羅山時,墜落在了它的峰頂。

安第斯山脈

安第斯山脈不是由眾多高大的山峰沿一條單線組成,而是由許多連續不斷的平行山脈和橫斷山脈(或科迪勒拉)組成的,其間有許多高原和窪地。分別稱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東、西山脈界線分明,勾勒出了該山係的主體特征。東、西科迪勒拉總的方向是南北走向,但東科迪勒拉有幾處向東凸出,形成形似半島的孤立山脈,或像位於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毗連地區的阿爾蒂普拉諾那樣的山間高原。

地質曆史

安地斯山係是基於早期地質活動的新生代(最後的6,640萬年)期間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地質上屬年輕的褶皺山係,形成於白堊紀末至第三紀阿爾卑斯運動,曆經多次褶皺、抬升以及斷裂、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地殼活動仍在繼續,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其中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們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這裏共有40多座活火山。

組成今日科迪勒拉的岩石年齡古老,開始是亞馬遜堅穩地塊(或巴西地盾)受侵蝕的沉積物約於4.5億至2.5億年前淤積在堅穩地塊的西側。這些淤積物的重力使地殼下陷,產生的壓力和熱量又使淤積物成為更耐久的岩石。因此,砂岩、粉砂岩和石灰岩分別變成石英岩、頁岩和大理石。

約2.5億年前,組成地球大陸塊的地殼板塊結合成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後來盤古大陸及其南部貢德瓦納古陸發生分裂,板塊向外分散,便形成現在的幾個大陸。南美洲大陸板塊與納斯卡大洋板塊互相碰撞(或會合),產生造山運動,因而形成安地斯山脈。

約1.7億年以前,南美洲板塊隨著東麵大西洋展開而向西漂移;納斯卡大洋板塊的東緣在下麵受到南美洲大陸板塊西緣的壓力,納斯卡板塊潛沒,這種複雜的地質基質開始向上隆起。這種潛沒隆起過程伴隨著來自地幔的大量岩漿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陸板塊西部邊緣的火山弧,後又將熾熱的熔岩噴射到四周大陸的岩石中;這後一過程產生大量的岩脈和礦脈,其中含有具有經濟價值的、豐富的礦物,這對後來人類移居安地斯山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