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太空旅行期間,遍布蘇聯各地的40個雷達站,一直緊緊跟蹤並報告宇宙飛船的位罝,在控製中心,專家們注視著電視熒光屏和計算機,並通過無線電同加加林講話。加加林向地麵控製中心報告說:“飛行正常,經受失重狀態良好。”加加林駕著東方1號宇宙飛船繞地球運行一閣,共飛行40867.4公裏,用了一個半小時。當它完成軌道飛行任務時,點燃了一枚小型火箭,飛船便減慢了速度,脫離軌道而幵始返回地球的歸程。
回來的路仍然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宇宙飛船要從空氣十分稀薄的外層空間重新返回濃密的大氣層。這就涉及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速度和角度問題。宇宙飛船在太空中以28000公裏的時速飛行,那裏幾乎沒有空氣阻力,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摩擦力。如果它以這樣大的速度垂直進入大氣層,所產生的巨大摩擦力會形成強烈的髙溫,就將燒毀飛船;另外一種危險是大氣反彈,當宇宙飛船進入大氣層的角度不對時,它就能被重新反彈出去,重新進入太空。在120公裏髙空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宇宙飛船,隻有與包圍地球的大氣球形切麵成5.2?7.2度角時,才能安全返回地球(大於7.2度將被反彈,小於5.2度將燒毀)。為了避免這些可怕的危險,拜科努爾地麵控製中心精確地控製宇宙飛船的飛行方向,以適當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並減低了速度。
盡管如此,東方1號宇宙飛船仍然受到大氣阻力摩擦,使金屬外殼被加熱升溫變成紅色。東方1號宇宙飛船像個大火球一樣,急速地向地麵衝下來。
另一枚火箭點燃了,東方1號宇宙飛船繼續放慢速度,在離地麵7公裏的髙度時,先後打開了兩個降落傘,靠強大的空氣阻力拖住宇宙飛船,幫助它把速度迅速降低到每小時35公裏。最後,東方1號宇宙飛船懸在幾個張開的大降落傘下麵,徐徐下降,輕輕地落在莫斯科東南805公裏的薩拉托夫一個偏僻鄉村的田野。
加加林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遨遊太空,是人類進行的第一次太空旅行,他經受了人類曆史上一次重要考驗,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從而證明了,人體機能完全能承受火箭起飛時的超重負載,也能適應太空飛行中的失重環境,為人類進入太空征服宇宙開創了先例。
蘇聯興髙采烈,每個人都激動得發狂,各地都談論著宇宙飛船的先進,稱讚加加林的勇氣和膽量。按照蘇聯的傳統,給加加林許多獎勵和崇髙榮譽,其中有列寧勳章和十字金章。
加加林乘東方1號宇宙飛船太空旅行的成功,使全世界都為之震動和髙興。每個國家都佩服蘇聯科學家的智慧和加加林的勇敢。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報紙都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並刊登加加林的照片。
加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人類征服太空的偉大英雄。不幸的是,他於1968年3月27日在一次意外的飛機失事中遇難。蘇聯政府決定,為了紀念這位人類宇航英雄,在加加林凱旋而歸途經的莫斯科列寧大街上,建立了一座40米髙的紀念碑,在這座紀念碑上麵塑造了12米髙的加加林站像,他目視前方,表明他的心永遠向著太空,向著宇航事業。
太空競賽
從文明萌芽時起,人類就幵始觀測星星,夢想有朝一日能到太空旅行,月球便是一個使人向往的目的地。早在1638年,多明戈就講述了一個坐在天鵝背上到月球上完成某種特殊使命的故事。但是,直到19世紀末期,朱爾斯?凡爾納的作品才真正啟發了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等人,使他們相信,多級火箭能把人類送上月球。雖然戈達德最初的想法受到輿論界的嘲笑,但他還是在1926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液體驅動的火箭,使進軍太空成為現實。20世紀初,一位雙耳失聰的蘇聯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一直在研究如何用驅動火箭把人送到其他行星的問題。他建議使用液態氫和液態氧作為火箭燃料。這一建議被其他科學家采納,並在實踐中證明是成功的。
德國也一直在進行太空探索方麵的研究。到1932年,德國已經發射了87枚試驗性火箭。後來,維利萊移居美國,成立了“美國火箭協會”,普及了太空旅行的想法。另外一位德國人沃納?馮?布勞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開始和美國科學家合作,他堅信,人類肯定能夠實現到月球旅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