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終於大體上掌握了海底地形、地貌的基本輪廓。
過去我們總以為,海洋底裏一定是十分平坦的。其實完全不是這樣。海底同陸地一樣有著相當複雜的地形,有高山平原,有盆地深溝。
靠近海岸的海底,落潮時露出水麵,漲潮時被海水淹沒。這叫做“潮間帶”,是大陸和海洋的分界線。
潮間帶往外,海底坡度一般都很小,十分平緩,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叫做“大陸架”。大陸架是陸地向海洋延深並被海水覆蓋的部分,屬於淺海海底,它圍繞在大陸的周圍,各處寬窄不一,寬的超過1500公裏,窄的連10公裏都不到,平均寬度是74公裏。
連著大陸架的是一個相當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陸坡”,它是大陸架向大洋底的過渡地帶,深度急轉直下,從幾百米到二三千米。
從大陸坡再往外,那就是世界海洋的主體——“大洋底”了。在整個海底麵積裏,大陸架和大陸坡的麵積隻占百分之二十二左右,大洋底的麵積占了百分之七十八。
大陸架淺海區的地形是比較平坦的,起伏都不大,其上覆蓋著一層主要是由河流從陸地上帶來的泥砂和石塊;但是大洋底的地形卻比較複雜,有廣闊的平原、盆地,有宏偉的高原、山脈,有孤立的海底火山和珊瑚島礁,洋底表麵還鋪著一層厚厚的軟泥。因此,把海底地形說成是一個巨大無比的水盆,這不過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而已。
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麵到更多的方麵的過程。現在人類巳經不再像古人那樣對海洋感到陌生、可怕了。人類主要通過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認識了海洋的現象、海洋的性質、海洋的規律性、人和海洋的關係。海洋的確是一個寶庫,無窮無盡的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同宇宙航行和原子能利用一起,開發海洋已經成為當前世界上的三大科學技術之一。
海底11000米
幽深的海底,壓力大,水溫低,沒有光照,常年處於黑暗狀態、缺氧、食物稀少,簡直是荒蠻之地和生命禁區,會有生物存在嗎?人類能夠到達嗎?一對父子對此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們就是深海探測曆史上的一對英雄父子,父親是奧古斯德?皮卡爾,兒子是雅克?皮卡爾。
奧古斯德?皮卡爾是一名瑞士氣象學家,早在1933年他就提出,要使深潛器下潛到2000米以下,必須在深潛器上加一個壓力艙加以保護。二戰結束後,皮卡爾在比利時國家科研基金會的資助下,建成了第一艘“水下氣球”式“弗恩斯”III號深潛器。
1951年,皮卡爾帶領兒子雅克?皮卡爾來到意大利港口城市裏雅斯特,在瑞典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設計他的第二艘深海潛水器。這艘深潛器長15.1米,寬3.5米。皮卡爾父子將它命名為“的裏雅斯特”號。
經過反複修改、設計,“的裏雅斯特”號日臻成熟。時光流淌到1960年1月23日,人類深海探險曆史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件拉開了帷幕——“的裏雅斯特”號深潛器從太平洋關島海域下潛到馬裏亞納海溝10916米的最深處,從而為人類征服海洋揭幵了最壯麗的一幕。
那天,或許是蒼天也在考驗這艘己經被施放到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上方寬闊的洋麵上的深潛器。洋麵上掀起5米高的大浪,但小皮卡爾和同伴鼓著最大的勇氣,一定要深潛到馬裏亞納海溝的最深淵去探個究竟!
上午7時許開始緩緩下潛,不久深潛器就被黑暗籠罩。一路下潛都很順利。但下潛到9000米時,突然出現意外,舷窗外的玻璃“哢嚓”響了一下。也就是說,壓力達到91兆帕斯卡時,玻璃出現了裂縫。但小皮卡爾對父親的設計十分信賴。他們繼續下潛。經過6個多小時的下潛,重150噸的“的裏雅斯特”號深潛器終於第一次把人類帶到了世界大洋的最深點一一馬裏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深潛器離大洋洋底隻有5米,深度指示為11530米,該深度指示經訂正後為10916米。
在沒有太陽的洋底世界裏,海水溫度才2.41°,兩位探險家在這裏進行了20分鍾的科學考察。他們親眼看到了呈黃褐色的洋底土壤,這是矽藻軟泥。人們原以為在如此巨大的高壓環境下,任何生物都無法生存。然而在探照燈的照耀下,小皮卡爾卻發現了類似比目魚的魚在遊動,這種魚長約30厘米,寬約15厘米,身體扁扁的,眼睛微微突出。他們還看到了一些小生命在活動,其中有一隻大約長2.5厘米的紅色的蝦,正在繞過舷窗自由地遨遊。
這兩位探險家證實了即使在大洋的最深處也絕不是寂靜的世界,依然存在著生命。皮卡爾父子實現了他們的最終夢想,成為深潛器設計最成功的人和傳奇式的英雄,也使深海潛水探險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