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這裏的世界很精彩——深海探險(1)(3 / 3)

壯觀的海底遺跡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築物的遺跡,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築等。這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跡,其範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遺跡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跡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築成。

1986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跡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後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査隊,幵始長達八年的調査,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離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不同形狀的線刻文字,和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隻形狀的石頭雕刻。

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査隊以計算機合成方式繪製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麵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後在附近的“石碓岩’’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

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係木村政昭教授在1999年9月接受訪問時,遺跡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跡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麵,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跡,確實是人類文明的遺址。

不可思議的海底金字塔

除了與那國島南部之外,在與那國島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發現。1990年潛水人員在西崎海域海底發現了一個以岩石堆砌的龐大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型結構寬183公尺、高27。43公尺,由長方形的巨石構成,總共有五層。而大金字塔附近還發現幾座小的石墩,形狀類似於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拚成階梯狀的袖珍金字塔,寬約10公尺、高2公尺。

參與研究的地質學家判斷這個建築是人工產品,並非自然產物,否則應該有經過腐蝕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沒有找到這樣的石塊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圍有類似街道環繞的遺跡,也顯示這不是由大自然產生的。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教授潛水考察遺跡後表示,這一係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後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有什麼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麵。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認為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同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麵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於原始人追著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建築物。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

延伸至海底的古城牆

據台灣古藉??澎湖縣誌??中的描述,從虎井高處俯視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綿延的城牆,當時文人稱之為“虎井澄淵”。1982年,國內資深潛水人謝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確的位罝,引起考古人士的關切。

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岩構成,表麵長滿海草,東西向總長約160公尺、南北向總長約180公尺,城牆厚度上端約1.5公尺,底部約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外牆直徑約20公尺,內牆則約15公尺。

有學者認為古城牆隻是虎井特殊柱狀玄玄武岩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牆,應該是全部連續的,若是人造的話會有中斷處;另外若城牆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極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堆成沉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相當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牆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麵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築的標準。

曾參與製作並主持了英國第四頻道紀錄片《水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