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穿越死亡之海——羅布泊探險(4)(1 / 3)

70年代末,日本nhk電視台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攝製電視片《絲綢之路》。當時的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被邀請協助拍攝電視片。他們組織隊伍克服重重困難三次深入羅布泊地區,再次獲得了魏晉時期的漢文木簡、文書(包括少量的法盧文)及大量的古錢、毛織物、絲織品、皮革製品、漆器等珍貴文物。新疆軍區測繪大隊配合考察隊深入樓蘭,勘測繪製了樓蘭古城地形圖。經精確測量,判定古樓蘭城位於東經89度55分12秒,北緯40度30分57秒。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城牆用黃土夯築;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座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古城占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至今仍依稀可辨。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曆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可以從它身上看出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一條大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貫穿城中,城內現殘存的主要房子依然保存完好,城中的建築物使用的梁柱都是長10米、直徑為60厘米左右的大木頭,一些建築的寬厚牢實的牆壁仍然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除房頂不翼而飛外,別的部位,如門、窗曆曆可辨。古城內,蓋房用的木梁、檁條、椽子,比比皆是,滿目狼藉。這些胡楊木的建築材料,有的還鑿了眼,甚至刻上了花紋,顯示出相當的工藝水平,格外引人注目,為研究古建築提供了珍貴的材料。此外,這裏還有古烽火台、糧倉等建築遺跡。至於陶片、氈片、古銅錢、絲綢碎片等文物,隻需在地表和地下稍稍挖掘,便可發現。

樓蘭的魅力在於,它如此真實,卻又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每一次的新發現都使其更加神秘。

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組織了樓蘭考古隊,開始對樓蘭古城古道進行調查、考察。在通向樓蘭道路的孔雀河下遊,考古隊發現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幾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是一層套一層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圓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麵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像一個大太陽,不由得讓人產生各種神秘的聯想。它的含義究竟如何,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樓蘭,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曆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周圍建有雄偉城牆,是邊境重鎮、“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馬、葡萄、珠寶,最早都通過樓蘭交易。許多商隊經過時,都要停下休息。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來朝,以後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之四》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以表明征戰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在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曆史。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裏狩獵,人們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裏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嚐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