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端坐在銅雀台上,麵向北方,聲音憂鬱地背誦起了自己的詩作。
“…….天災國亂兮人無主,唯我薄命兮沒戎虜。殊俗心異兮身難處,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
蔡琰的悲慘遭遇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同情。銅雀台上,一片唏噓之聲。
“……天無涯兮地無邊,我心愁兮亦複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
是啊,在人生最美麗最有光彩的年華,蔡琰被擄掠到匈奴,回來時已是中年。有十二年在那種惡劣的地方,過著悲苦的生活。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苦我怨氣兮浩於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不容!”
蔡琰歸漢,最為快樂的返回時候,也孕育著最為痛苦的分別時刻——與兩個兒子的生離死別,在文姬心頭印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陰影。
文姬背誦結束,一片雷鳴般的掌聲在銅雀台上響起。
曹公走過來,握住蔡琰的手,說:“文姬是我中華兒女的驕傲,是中原大地女中豪傑!她的才華將永遠流芳百世。下麵,我們特意請來了樂師和舞女,將《胡笳十八拍》編成了歌舞,現場表演。”
“嘩………。”大家一片鼓掌。
隻見手執胡笳,古琴,琵琶等各種樂器的琴師十餘人,走到銅雀台一隅坐定。舞女十數人,穿著紅綠藍紫各色紗裙,翩翩然飄至台上。
樂曲響起,舞者翩躚。
之後,又有諸多文人,登台朗誦了自己的詩詞歌賦。
詩會結束後,曹公十分高興,在孔雀台上宴請大家。
曹公特意讓文姬坐在自己身旁,顯示文姬是最尊貴的客人,是水平最高的文人。
蔡琰看到曹公如此器重自己,反而有些不安。可是當著眾人的麵,她又無法推辭。
眾人看到曹公如此推崇蔡琰,也都對她十分尊重。舉杯敬酒者絡繹不絕。蔡琰一一客氣地回應。
自此,蔡琰在曹操統一北方後,一時間在中原地帶聲名鵲起。凡著名文人在一起暢談,蔡文姬必定是大家的話題之一。
九月的一天,碧空萬裏,秋和日豔,桂花飄香,翠竹臨風,流水潺潺。銅雀台西園的金鳳台,高朋滿坐。
公元216年,蔡琰受曹丕、曹植所邀,登臨孔雀台的西園。應邀的還有丁廙、丁廙妻、楊修、陳林、阮瑀、劉劭等一批文人。
當時,以曹操,曹丕,曹植等為首的一批文人,人稱“建安文學”的代表,以詩詞歌賦享譽當時的文壇。他們的每一次活動,都會在全國文人中引起轟動效應。
蔡琰風采翩翩,儀容高雅,雋秀灑脫,她一出現在孔雀台上,頓時光采照人,博得了一片震耳欲聾的掌聲。
建安才子們之所以把蔡琰請來,是因為才子們今天的議事主題就是是蔡文姬。大家經過商議,決定每人以蔡文姬為主題寫一篇賦。東漢時延續著一個習俗,文人墨客集會,都要命題作賦(以人、景或事)。凡到場者,要完成一篇賦方能交卷。
蔡琰的聰明才智,兒時的佳話,匈奴生涯的史詩,《胡笳十八拍》的絕唱,都對文人們產生了極大的震憾。這便應運而生了一批《蔡伯喈女賦》,記述了蔡文姬波瀾壯闊的人生,
其中最著名的,即丁廙所做的賦中寫道:“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羨榮曜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賦中描寫了蔡琰的雍容華貴外貌,人到中年的遺憾,以及今後幸福晚年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