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分享而不是“吃獨食”(1 / 1)

獨占好處是一種狹隘的心態,它會扭曲你的心理,造成心理貧窮,並最終毀滅自己。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分享。一個農夫請無相禪師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之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亡妻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禪師照實說道:“當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隻是你的亡妻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得益呀。”

農夫不滿意地說:“可是我的亡妻是非常嬌弱的,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

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他說:“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趨向他人,使每一眾生均沾法益,是個很討巧的修持法門。‘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內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眾,就如天上太陽一個,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發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不僅光亮增加百千萬倍,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觀念,則我們微小的自身,常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仍然頑固地說:“這個教義雖然很好,但還是要請禪師為我破個例吧。我有一位鄰居張小眼,他經常欺負我、害我,我恨死他了。所以,如果禪師能把他從一切有情眾生中除去,那該有多好呀!”

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聽了禪師的話,農夫更覺茫然,若有所失。自私、狹隘的心理,在這個農夫身上表露無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但如果你容不得別人好或別人比你好,那就是自私加狹隘。自私、狹隘會毀了自己的生活,我們必須努力使自己學會與人分享。村裏有兩個要好的朋友,他們也是非常虔誠的教徒。有一年,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朝拜,絕不返家。

兩位教徒走啊走,走了兩個多星期之後,遇見一位年長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要前往聖山朝聖,就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7天的路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給你們一個禮物!就是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一定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聽完了聖者的話,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這太棒了,我已經知道我想要許什麼願,但我絕不能先講,因為如果我先許願,我就吃虧了,他就可以有雙倍的禮物!不行!”而另外一個教徒也自忖:“我怎麼可以先講,讓我的朋友獲得加倍的禮物呢?”於是,兩位教徒就開始客氣起來,“你先講吧!”“你比較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位教徒彼此推來推去,“客套地”推辭一番後,兩人就開始不耐煩起來,氣氛也變了:“煩不煩啊?你先講啊!”“為什麼我先講?我才不要呢!”

兩人推到最後,其中一人生氣了,大聲說道:“喂,你真是個不識相、不知好歹的家夥啊,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把你掐死!”

另外那個人一聽,他的朋友居然變臉了,竟然來恐嚇自己!於是想,你這麼無情無義,我也不必對你太有情有義!我沒辦法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這個教徒幹脆把心一橫,狠心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

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他同行的好朋友,兩隻眼睛也立刻都瞎掉了!狹隘的心理不但讓兩個好朋友鬧翻臉,甚至還讓人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來毀滅他人。如果一個人養成了狹隘自私的心態,那麼他會變得多可怕呀!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和他人分享。林帆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去了,他領導的團隊又為公司的項目開發做出了傑出貢獻。送茶進去的秘書出來後告訴大家,老板正在拚命地誇林帆,她從來沒見過老板那樣誇一個人,研發小組的幾個人臉沉了下來:“憑什麼呀!那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對呀!為了這個項目,我們連續加了17天的班!”正在這時,老板和林帆來到了大廳。“夥計們,幹得好!”老板把讚賞的目光投向幾個組員,“林部長向我誇讚了你們所付出的努力!聽說有兩個還帶病加班是嗎?真誠地謝謝你們!這個月你們可以拿到三倍的獎金!”老板話音剛落,幾個同事就衝過去擁住林帆一起歡呼起來,並表示以後會跟著林部長,為公司繼續努力工作!懂得分享的人,才能擁有一切;自私狹隘的人,終將被人拋棄。

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擯棄自私狹隘的習慣,否則我們就會傷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