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七 欲成大事需慷慨,難舍孩子怎套狼(3 / 3)

從做生意的角度看,生意人有了錢想著去做點幫窮濟困的好事,其實也是為自己更好地做生意創造條件,比如因為自己的幫窮濟困,使一部分陷入饑寒、落入困頓的人得到某種必要的救助,起碼能起到一定的安定社會、平靜市麵的作用,為自己商務活動的正常開展創造了一個較好的外部條件和環境。俗話說“饑寒起盜心”。處於饑寒交迫之中無正常生路可走的人,在一種求生本能的驅使之下,自然要千方百計為自己謀一條生路,這是很正常的。

因此,胡雪岩才十分強調,生意人也要能主動地幫助維持市麵。

愛默生曾說:“此生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沒有不幫助自己的。”這真是一句大實話。

然而,無論是透過媒體得知,還是現實所見,都難免使人感歎當今社會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可是,造成這種不良境況的原因是什麼呢?大概很少有人能深刻地認識到。

由於人的自私本性,每個人都希望能“人人為我”,卻不願去踐行“我為人人”,結果呢,就導致人在社會中沒有安全感和關愛感。假如人人都能夠心懷他人,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即使它的前提是功利性的,那麼也會最終惠及自身的。因為處在一個安定環境之中,遠比處於一個惡劣環境中能得到更多的精神、物質上的雙重實惠。

當我們懂得付出、幫助、愛、分享,實際上我們就生活在了天堂之中;若隻為自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實質就等於生活在地獄裏。地獄和天堂就在自己的心裏。幫助別人的時候,同時也就是在幫助自己。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付出總會得到一定的回報,那些心中隻有自己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為沒有眾人的支持與幫助,任誰也無法成就一番事業。

在平常的日子裏,我們為馬路邊乞討者送上一塊蛋糕;為迷路者指點迷津;用心傾聽失落者的訴說……這些看似平常的舉動,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洗滌我們的心靈,將我們的道德修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助人的同時,我們也正是在培養自身的能力。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幫助別人往上爬的人,一定會爬得更高。”

欲有所取,必有所舍。這世間沒有白撿來的便宜,一毛不拔的人終究難成大器。胡雪岩之所以有“仁商”之稱,就在於他肯“舍”。事實上,他慷慨大方地“舍”,正是為了日後能夠大量地“得”。

急人之急便是仗義,濟人於難自有厚報

其實於人而言,饑寒之時的一碗熱飯,往往更勝於富貴之時的一桌大餐。聰明人熟知大眾心理,所以他們在幫助別人時,耍點“心眼”,濟人於危困之際、解人於倒懸之中,其收效肯定要比飽時送飯好得多。胡雪岩性格豁達,善於助人,他時時堅持這樣的為人之道——在最困難之時挺身而出。這種性格是胡雪岩經商和做人的一大特色,從而使得他在商界迅速崛起。

明“還初道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這樣寫道:“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翻成喜也。”其意為:以千金重禮去饋贈別人,有時亦未必能夠打動人心,換得一時歡喜;相反,有時僅僅是一碗飯的恩惠,卻能令人感恩戴德、須臾不忘。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有時愛過了頭就會成為仇恨,而小恩小惠隻要給的是時候,就足以討人歡心。

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為何回報如此之重?因為這滴水便是活命之水。試想,倘若一個人在沙漠中即將渴死,而此時此刻,你適時送上一捧清涼甘甜的泉水,解救了他的性命,對方會作何感想?能不為你肝腦塗地,以作報答?

不同性格的人,就會形成不同的人際關係。在胡雪岩看來,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是有許多學問的。例如,怎樣去對待那些急需要幫助的人,學問就很大;你可以置之不理,不管他死活,你也可以熱情相助,以圖回報。前者眼光短淺,後者眼光遠大。假如一個處於窮困潦倒的人受到你的幫助,他在成功的時候,最容易記住和報答的就是你。胡雪岩把這種“雪中送炭”的方法,演繹成了“燒冷灶”。這就是胡雪岩的高明之處。

胡雪岩資助王有齡正是“雪中送炭”。照胡雪岩的話說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陽,英雄末路,心裏有說不出的難過,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著覺。”另一處的記述講得更明白。胡雪岩對王有齡說:“吾嚐讀相人書,君骨相當貴,吾為東君收某500金在此,請收。”

“雪中送炭”的另一種情形是善結交下台人和失意文人。也許有人會有意去幫助未發跡之人,卻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勢之人。胡雪岩並不是這樣。寶森因為政績平庸,被當時的四川巡撫丁寶楨以“才堪大用”的奏折形式,借朝廷之手體麵地把他請出了四川。寶森閑居在京,每日呼朋喚友,飲酒品茶泡賭場,表麵上很是悠閑,其實心中甚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訪,勸說他到上海一遊,費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寶森因為旗人身份限製,在京城玩得實在不過癮,就隨了胡雪岩去遊上海,逛杭州,遊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視為密友,以後每遇大事,必自告奮勇,幫助胡雪岩在京城通融一番。

阜康錢莊剛開業,胡雪岩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浙江藩司麟桂捎了個信來,想找阜康錢莊暫借20000兩銀子,胡雪岩對麟桂也隻是聽說而已,平時沒有交往,更何況胡雪岩聽官府裏的知情人士說,麟桂馬上就要調離浙江。而此時的阜康剛剛開業,包括同業慶賀送來的“堆花”也不過隻有40000兩現銀。

這一下可讓胡雪岩左右為難了,如果借了,人家一跑,豈不是拿錢往水裏扔?即使人家不賴賬,像胡雪岩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天天跑到人家官府去逼債。20000兩銀子,對阜康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俗話說,“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壞”,一般錢莊的普通老板大約會打馬虎眼,陽奉陰違一番,四兩撥千斤,幾句空話應付過去,不是說“小號本小利薄,無力擔此大任”,就是說“創業未久,根基浮動,委實調度不動”;或者,就算肯出錢救麟桂之急,也是利上加利,活生生把那麟桂剝掉幾層皮。

但胡雪岩的想法卻是:假如在人家困難的時候,幫著解了圍,人家自然不會忘記,何愁50000兩銀子拿不回來?據知情人士講,麟桂這個人也不是那種欠債不還、死皮賴臉的人,現在他要調任,急需一筆錢來填補虧空。

想明白後,胡雪岩決定“雪中送炭”。他不惜動用錢莊的“堆花”款項以超低利率,悉數把錢貸給麟桂。這樣做,錢莊檔手劉慶生有些不解,胡雪岩則說:“調度,調度,做生意講究的就是調度。所謂‘調’,就是調得動,所謂‘度’,就是預算。生意要做得活絡,有進有出,什麼時候有銀子進來,什麼銀子該用出去,要有計劃。銀子調來調去,隻要不穿幫崩盤就可以。”

胡雪岩這一寶,算是押對了。麟桂在臨走前,送了阜康錢莊三樣禮物:

(1)找到名目,奏請朝廷戶部明令褒揚阜康。這等於是給阜康發了個正字標記,不但在浙江提高阜康名聲,將來京裏戶部和浙江省之間的公款往來,也委托阜康辦理彙兌。

(2)浙江省額外增收,支援江蘇省戡剿太平天國的“協餉”,也委由阜康辦理彙兌。

(3)將來江蘇省與浙江省公款往來,也歸阜康經手。

這樣的一招“燒冷灶”,使得胡雪岩的阜康錢莊不僅不愁沒有生意做,還將生意做到了上海和江蘇去。“燒冷灶”的利益回報,一下就顯出來。

胡雪岩不僅給地方官“雪中送炭”,甚至給朝廷“雪中送炭”。話說胡雪岩開設阜康錢莊未久,朝廷軍興,急需資金,因而戶部(也就是清廷的財政部)發行官票。

表麵上,朝廷規定“願將官票兌換為銀票,與銀一律”,但是,倘若朝廷節製,官票適度發行,倒還罷了;如果官票無限製濫發,則現銀有限,官票無數,屆時官票必然大幅貶值。

清廷戶部十分狡猾,通令各省布政使司衙門(也就是省庫),每省吃下官票若幹,然後,再由各省布政使司衙門,通令省內錢莊或票號等民間金融機構,強製分攤,全數吃下官票。也就是說,朝廷憑空發行紙鈔(亦即官票),強製兌換民間現銀。

可以講,正常人對這種做法無不憂心忡忡,深恐將來票多銀少,自己吃虧。杭州城裏大大小小錢莊業者無不哭喪著臉,大夥在錢莊公會裏開會,討論對策。那次同業聚會,胡雪岩沒有參加,但他事前明白告訴阜康錢莊檔手劉慶生:“我們現在做生意,就是要幫官軍打勝仗。隻要能幫官軍打勝仗的生意,我們都要做,哪怕是賠錢生意,照樣要做。這不是虧本,是提前放資本下去。有朝一日官軍打了勝仗,天下一太平,到時候什麼生意不好做?那時候,我們是出過力的,公家自然會報答我們,做生意處處會給予方便。”

正因為胡雪岩如此指示,劉慶生在杭州城錢莊公會中,搶先吃下額度為15000兩的現銀,兌換“官票”。事實證明了胡雪岩的正確。清廷打敗太平軍後,因為阜康率先承銷官票有功,特地下旨褒獎,於是阜康名震京城。

胡雪岩善於拉攏一些失意的官僚文人充當謀士,頗有孟嚐君遺風,許乃釗為其一。胡雪岩對他執禮甚恭,專門去函,盛讚他的政績政聲,然後曆訴浙江民眾疾苦,以及當時麵臨的各種窘境,表現出虛心求教的樣子。許乃釗為其所感,忠心耿耿為其服務而不自覺。當然,胡雪岩少不了暗中給許乃釗打打牙祭,讓許有知遇之感。又比如落魄文人裘豐言,胡雪岩逢節必送禮金,使裘豐言十分感激。正因為如此,時人盛讚其有“春秋”策上風度。

當然,“雪中送炭”也不是逢人便雪中送炭,而是放出眼光,擇其有資望者,或將來必有起用之日者,殷勤結納,時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難,使彼心中感動,當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先前的投資,便可大獲厚利了。

患難見真情,胡雪岩屢出義舉,也許並非源於本性,更重要的是他深知“雪中送炭”的作用,明白先給別人麵子,然後再從別人那裏要麵子的道理。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占便宜,總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些利益,世上哪有這樣的好事?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你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就必須在某一方麵有所付出。不過這“予”,也要“予”得有“技巧”。

我們知道,宋江論文不及吳用、盧俊義等人,論武更不可與林衝、秦明、關勝、武鬆等人相提並論。但他為何能受到梁山眾好漢的推崇,穩坐在第一把交椅之上?其實,這完全要得益於宋江會“予”。宋江有個外號叫“及時雨”,他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他常在英雄好漢們受困之際,適時伸手援助,令對方頓生“久旱逢甘霖”之感。於是乎,宋江在江湖上聲名大噪,就連梁山那性格不一、脾氣暴躁的107個草莽英雄,都甘願受他驅使,唯他馬首是瞻。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你拉著我的手,我拉著他的手,他拉著你的手,這個世界就屬於你我他大家的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亦常見到有人受困,這時我們若能瞅準時機,在對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扮演“關鍵先生”的角色,“及時予”,對方一定會對你的恩情須臾不忘,並力圖竭力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幫助別人,不要居功自傲。幫助時應注意: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幫助要做得自然得體,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到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點是最理想的;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裏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態度甚至想法不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