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偏宜險中求!經商、做事若總是瞻前顧後、猶疑不決,再多的機遇都會被白白浪費掉!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冒失輕進、橫衝直撞,如此一來,其結果將會更可怕!於是問題出現了:如何去把握這個度?這一點胡雪岩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詮釋,那就是:將謀與斷合而為一;未雨綢繆,不忘留下後路。
該出手時迅速出手,機會麵前絕不拖延
做人,要“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這不是指輕率冒進、意氣用事,而是指經過“三思”之後的當機立斷。行動緩慢、拖延不決隻能讓成功胎死腹中,而這一點更是商場中的大忌。胡雪岩如此睿智之人,怎會不曉得其中利害,是故對於“拖延猶豫”的做事風格,他的態度隻有兩個字“絕不”!
人之一生,能夠鬥誌昂揚、精力充沛的黃金時段並不多,與其年邁時空歎韶華白頭、精力不再,不如惜取眼前時機,將遺憾從生命中徹底趕走。聰明人都很清楚,一次機遇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是何等的寶貴、何等的重要!所以當機遇來臨時,他們從不猶豫,立即行動,一擊即中,因而機遇也成就了他們。
一個人在機遇麵前倘若總是猶豫不決、拖來拖去,就會遭到機遇的鄙夷與拋棄。機遇才不會等你。你不抓住,它一定會跑向別人那裏。
與成功相距最遠的,往往就是那些猶豫之人。機會出現在麵前,他們瞻前顧後,一會猜忌,一會顧忌,到頭來卻又抱怨命運不濟。這種人缺乏主見、意誌薄弱,他們連自己的判斷都不相信,自然也不會得到他人的信任,機遇更不會眷顧於他。
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雷厲風行的性格。他們在機遇麵前果敢無畏,該出手時就出手。誠然,他們也會有犯錯之時,但即便如此,亦不知強過那些猶豫不決之人多少倍,因為他們出手的次數越多,能夠抓住的機會也就越多,成就自然也就越大。
胡雪岩性格謹慎,不了解情況時,為求了解,急如星火,等到弄清楚事實,有了方針,他就從容了,說是“慢慢兒來”,但絕不是拖延,更不是擱置。
對於胡雪岩這樣一位眼界開闊、頭腦靈活且敢想敢幹的人來說,實在是到處都能見到財源,到處都能開出財源。比如他為銷“洋莊”走了一趟上海,在上海的“長三堂子”吃了一夕酒,酒席上與那位後來成為他可以生死相托的朋友古應春的一席交談,就讓他抓住了一次賺錢的機會。
古應春是一位洋行通事,也稱“康白度”或“康白脫”。中國開辦洋務之初,這樣的通事是極要緊的人物。他們表麵上主要充當的是類似今天的外事翻譯的角色,但由於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當時的外貿活動中,他們其實還承擔著為買賣雙方牽線搭橋的職能,實質上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買辦。“康白度”或“康白脫”等也就是英語comprador的音譯。有意思的是,在鹹、同年間名人的筆記中,也有將這個詞譯作“糠擺渡”的,並就中文意思加以附會解釋,稱買辦介於華人和外商之間以助成交易,猶如以糠片做擺渡之用。這種解釋既有指明買辦居於華、洋之間的作用,也暗含譏誚,不過盡管如此,卻也歪打正著,部分道出了買辦的職事性質。
胡雪岩要和洋人做生意,自然一定要結識這樣的要緊人物。胡雪岩來到上海,設法托人從中介紹與古應春相識。請吃花酒是當時上海場麵上往來應酬必不可少的節目,於是便由胡雪岩做東,尤五出麵,在怡情院擺了一桌以古應春為主客的酒席。酒席上,古應春談起他自己參與的洋人與中國人的一樁軍火交易。那一次洋人開了兩艘兵輪到下關去賣軍火,本來價錢已經談好,都要成交了,半路裏來了一個人,直接與洋人接頭,說太平軍有的是金銀財寶,缺的是軍火,洋人一聽立即單方毀約,將原來議定的價格上漲一倍多。買方需要的軍火在人家手裏,自然隻能聽人家擺布,白白讓洋人占了大便宜。
古應春講這段經曆,是因為憤慨於中國人總是自己相互傾軋,以致讓洋人占了便宜。但古應春的這段經曆,也引起了胡雪岩要嚐試與洋人做一票軍火生意的興趣。在胡雪岩看來,當時有兩個情況決定了這軍火生意可做,而且一定可以做成功。第一,當時上海正鬧小刀會,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都為此大傷腦筋,正奏報朝廷,希望多調兵馬,將其一舉剿滅。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以先備下一批軍火,官兵一到,就可以派上用場。胡雪岩知道江蘇巡撫是杭州人,他可以通上這條路子。第二,此時太平軍也正沿著長江一線向江、浙挺進,浙江為地方自保,正在辦團練,也就是組織地方武裝。辦團練自然少不了槍支彈藥,借王有齡在浙江官場的勢力,促使浙江地方購進一批軍火,也不成問題。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槍炮既然可以賣給太平軍,也就沒有不賣給官軍的道理。
事情一旦想到,便立即著手進行,這是胡雪岩一貫的作風。請古應春吃酒的當晚,酒宴散後已是子夜,胡雪岩仍不肯休息,留下尤五商談與古應春聯手同洋人做軍火生意的事宜,甚至將如何購進、走哪條路線運抵杭州、路上如何保障軍火安全都考慮到了。第二天他又約來古應春,又細細商定了購進槍支的數量、和洋人進行生意談判的細節、如何給浙江撫台衙門上“說帖”等事宜。第三天,胡雪岩就和古應春一道會見了洋商,談妥了軍火購進事宜。從動起做軍火生意的念頭到此時,不到72個小時,這筆生意就讓胡雪岩做成了。
胡雪岩認為,隻要發現是財源,甚至隻要產生一個念頭,就立即想到去付諸實施,這就是要反應迅速,敢想敢幹。生意人麵對的總是與時局、政局緊密相連,且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具體的市場。市場出現的各種具體情況以及變化,對於生意人來說往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能及時針對具體市場情況做出迅速反應,才能不斷地為自己開辟新的經營渠道,也就是為自己開拓出新的財源。
想好就幹,神速出擊,這是值得任何一個現代人深深體會和借鑒的。
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不乏才華,當然也有夢想,但從青春年少直到不惑之年,卻一直不曾做出什麼值得誇讚的業績。何故?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太過猶豫。兵法有雲:“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也。”細細思量,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猶豫不決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你在人生的競技場上折戟沉沙。事實上,雷厲風行的性格、“一劍封喉”的手段,已經成為當代人成功的秘訣之一。
哲學家培根曾感慨地說:“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當你沒有抓住再後悔時,卻隻能摸到它的禿頭了。或者說它先給你一個可以抓的瓶頸,你不及時抓住,再得到的卻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所以說,在一些必須做出決定的緊急時刻,你就不能因為條件不成熟而猶豫不決,你隻能把自己全部的理解力激發出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做出一個最有利的決定。當機立斷地做出一個決定,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如果猶豫不決,那結果就隻剩下了失敗。
因此,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在做事時當機立斷的能力,就算有時會犯錯誤,也比那種猶豫不決、遲遲不敢做決定的習慣要好。
成千上萬的人雖然在能力上出類拔萃,卻因為猶豫不決的行動習慣錯失良機而淪為平庸之輩。當機遇來臨時,我們就要迅速地抓住它,盡快用行動滋養它,讓它生根發芽蛻變為成功。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一個人如果想成就自己的夢想,計劃措施,縝密策劃等等固不可少。可是隻有把在腦子裏的想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出來的時候,他才可能“笑傲江湖”。記住一句話: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
多算勝少算則不勝,善謀善斷合而為一
決策、決策,一要能決斷,二要懂策略。也就是說,正確的決策不僅要求你決定做或者不做,更重要的是要講究策略,研究怎麼去做。善謀善斷者如胡雪岩,實乃人中之龍,氣魄恢宏,這樣的人或許會大起大落,但總給人一種豪氣直衝九霄的震撼。
倘若一個人做事總是太過拖遝,那麼是很難有所建樹的。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總有一些人在麵對機會時猶豫不決,讓機會白白地錯過,仿佛在等待“最好的時機”。他們天天在考慮、在分析、在遲疑、在判斷,遲遲下不了決心,總是優柔寡斷;好不容易做了決定之後,又時常更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抓怕死,放怕飛。終於決定實施了,他們第一件事就是拖拉、不行動,告訴自己“明天再說”“以後再說”“下次再做”,即使采取了行動也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這樣的人,會永遠一事無成,終生與失敗為伍。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沒有什麼習慣能夠比拖拉更使人懈怠。它會損壞人的性格,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讓人變得一事無成。它還是人生的最大殺手,讓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忙亂不堪,讓人失去與他人合作的機遇,更讓人失去在工作和事業上成功的機會,從而讓失敗一直伴隨著自己,讓自己一事無成。
一件事情想到了就要趕快去做,千萬不要猶豫不定,如果什麼事情都要想到百分之百再去做的話,那麼你就要落於人後了。有些事,並不是我們不能做,而是我們不想做。隻要我們肯再多付出一分心力和時間,就會發現,自己實在有許多未曾使用的潛在的本領。
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的辦法是盡管去做,邊做邊想。養成習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隨時都有新的成績:問題隨手解決,事務即可辦妥。這種爽快的感覺,會使你覺得生活充實,因而心情爽快。
人生匆匆數十載,我們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嚐試,猶豫隻會為人生憑添遺憾。將猶豫從你的生命中挪開,想做的事情就趁早去做,這樣你才能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事實上,對於想要成功的人而言,每一次機遇都是一筆財富。怎樣獲取機會呢?一般來講,具有果斷性格的人,才能像獵豹一樣抓住機遇。這種本領不是一朝一夕訓練出來的,而是在長期曆練中浸泡出來的。凡是那些讓機遇從手指縫中漏掉的人,隻能羨慕別人心靈手巧、反應迅速。這是一種在人生場上百戰不勝的最大性格弱點。一句話,凡是成功的人都必須具有獵豹的性格,見到機遇,猶如撲食般衝上去。
然而,那些慣於冒險的人,性格往往過於張狂,這不是成熟之人的所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冒險都不可取,這就需要把膽大與心細合而為一。生意場上,充滿了搏殺,也充滿了凶險,往往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而且生意越大越難以照應,也就越容易出現疏忽。因此,胡雪岩認為,馳騁於生意場上,不能恃強鬥狠,也不能大意粗心。一事當前要謀定而後動,未雨綢繆,這一點無論我們是否身在生意場上,都一定要記取。
胡雪岩經商,以性格果敢而著稱,他最忌諱優柔寡斷,本來一下可以拿準的事情,卻擺弄來擺弄去,一直拖延下去,結果把好機遇都拱手讓給了別人。這是經商最致命的弱點。與此相反,聰明的商人都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總會從各種信息中打撈商機,然後立竿見影。這種果敢的性格是胡雪岩經商取勝的法寶。
杭州被太平軍團團包圍,王有齡遵地方官“守土有責”的慣例,率杭州軍民堅守孤城,終至糧草盡罄,斷糧達一月之久,連藥材南貨,比如熟地、黃精、棗栗、海參之類,都拿來做了充饑之物,再後來就是吃糠、吃皮箱、吃草根樹皮,最後已經到了割屍肉充饑的地步。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買得10000石救命糧,運至杭州城外的錢塘江麵,無奈進城通道已經完全斷絕,城內城外相望而無法相通。
在經曆了3天度日如年、寢食俱廢的等待之後,胡雪岩終於同意讓陪他一起到杭州送糧的蕭家驥冒險進城,向城中通個消息,並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將糧食搶進城中的辦法。蕭家驥出發之前,胡雪岩問他如何到對岸,如何進得杭州城去,遇到敵、我雙方的人又如何應對。對於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蕭家驥其實想都沒想。以他的意思,這種情況下,原本隻能見機行事碰運氣。胡雪岩不同意隻是去見機行事碰運氣,為他籌劃了細致的應對方案,才放他出發。胡雪岩說:“這時候做事,不能說碰運氣,要想停當了再動手。”他這裏說的“這時候”,自然不是指商事運作的時候。不過,他所說的危機時刻“不能說碰運氣,要想停當了再動手”,其中包含的道理,用於商事運作卻也是極為恰當的。其實,做生意許多時候遇到的情況與蕭家驥此時冒險進城也非常相似:救命大米費盡辛苦已經運到城外,絕沒有無果而返的道理。而要事情有一個結果,就必須冒這一次險。當時的情形是,城外的人對城內的情況一無所知,城外有重重圍兵,抓住想要與城中守軍互通消息的人,一定會予以重罰,弄不好還會殺頭。而被圍的人此時實際上也已成驚弓之鳥,蕭家驥在城中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加以這個時候又不能寫一個能夠證明他身份的文書信函之類的東西帶在身邊,進得城去也有可能被當成奸細。也就是說,無論是落入圍兵之手,還是進得城去,應對稍有差池,都會性命不保,更不用說完成此行的任務了。蕭家驥此行,實在吉凶難卜,最後結果隻能等到最後才能見分曉。
生意場上何嚐不是如此!做生意許多時候也必須冒險,要賺大錢常常還要冒大風險。比如大著膽子投資一樁生意,這筆錢投下去,究竟是帶來大筆的進賬,還是血本無歸,總是很難預先清清楚楚地知道,必須等到最後才能見分曉。有時即使你做了周密的論證,似乎不會出太大的問題,但實際運作起來,結果卻完全不是想象的那麼回事。人們常常用戰場比喻商場,把冒險投資比喻為“押一寶”,就在於它們之間確實是十分相似。戰場、賭場、商場,它們都瞬息萬變、險象環生且吉凶難卜,往往就因一招不慎而滿盤皆輸。一樁生意的疏忽常常還不僅僅是一樁生意的失敗,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全麵崩潰。比如胡雪岩對自己錢莊和典當生意的失察疏忽,導致的後果就是一動而全動,一倒而全倒,終致無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