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相濟,上得天道,下媚黎民,生前顯赫,死後留芳——這是古代君子一貫奉行的行世準則。方是一個人的處世態度,帶有一定的原則性;圓則是一個行事手段,法力無邊,萬事皆可“通”“融”。二者相輔相成,必能成就一番大事業。胡雪岩在商海縱橫、呼風喚雨,正得益於他圓潤的處世態度。
剛柔並濟內外兼修,外圓內方伸縮自如
所謂“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做人應方圓相濟,剛柔兼修。鋼過硬易折,人過直則往往會遭遇滑鐵盧,因為他太低估了社會以及人性的複雜。所以為人處世,該方的時候就方,該圓的時候就圓,隻有做到順勢而變,才能圓潤通達。胡雪岩書讀得少,或許根本就沒接觸過儒家的中庸之道,但他卻將這一“方”一“圓”擺弄得煞是明白。
《菜根譚》中說:“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其意為:與不同的人相處,要持有不同的態度,與善良君子交往應寬厚,與邪惡小人相處須嚴厲,對待平民大眾應寬嚴相濟。其根本就在於強調保持中正、靈活變通的處世之道。
伸屈自如,持方圓之道,是做大事者的性格特征之一,因為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必然碰得頭破血流。相反,一個人如果太過八麵玲瓏、太過圓滑,必將眾叛親離。一個人隻一味地想出人頭地,而不懂得委曲求全,到頭來想伸反而伸不成,不願屈也得屈。胡雪岩正是一個“方圓”之士,能伸能屈之人。
胡雪岩本來不是飽讀詩書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樣“萬俗皆走圓,一生猶學方”的心態誌向,胡雪岩是絕對不會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為一個學徒的他,假如還有這種閑適高逸的誌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幾年苦頭。
他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萬俗皆走的一個“圓”字。大家怎麼說,我就怎麼說;大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體察了人心的喜怒哀樂,順遂了人們的愛憎欲惡,做到了這兩點,萬事無不可遂,人心無不可得。
都道是方正之士為人稱羨,其實世俗人早有了計較。方正之士的品德風範令人肅然起敬,隻是他們猶如那廟裏的神仙聖人,令世俗中人恭敬,但在敬的行為之後,便是“遠之”。
比如那嵇鶴齡,本是一個能言善道、足智多謀的人才,卻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窮,不談錢,說起來也的確是一個既有本事又有骨氣的人。
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經不住胡雪岩的上門吊喪,收還典當,安排妻室這一連串撫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圖報,幫助王有齡出麵解了地方農民聚眾鬧事之圍。事後論功行賞,卻遇到了麻煩。
地方上一件大案子,或則兵剿,或則河工,或則如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等大事曲張的案子,辦妥出奏,照例可以為出力人員請獎,稱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錢。黃撫台給了嵇鶴齡一個明保、胡雪岩一個密保。
胡雪岩聞聽此事後,心裏也覺得不夠公平。他感覺其中一定有鬼,於是經過一番調查,終於弄清了其中原委。原來,黃撫台手下有個文案員,向嵇鶴齡索取2000兩銀子,嵇鶴齡不從,並言說自己沒錢,就是有也不去塞這個狗洞。
這種耿介之人,在官場上的確不多了。按照嵇鶴齡的說法,官場中的世態炎涼,他也看厭了。反正世界上決沒有餓死人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在你浙江混不下去了,我回湖北辦我的團練去。
事情到了胡雪岩手裏,卻有了另一番觀感。水往低處流,人卻是往高處走的。人的性格本來和自然萬物的性格有所不同,總不能水取下泄之勢,人也不求向上而後退吧?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不通的總要想辦法讓它通暢才是。生了瘡要醫,化了膿得擠。胡雪岩決定幫嵇鶴齡擺平此事。
胡雪岩用的是什麼手段?不外是“圓了你的意,開通我生路”。
他用本號的銀票,開了兩張,一張2000兩,一張200兩,用個封套封好,上寫“菲儀”二字,下麵具名是“教愚弟嵇鶴齡”,托人遞給文案上的陳老爺。不過一個時辰,便有人送來撫署文案委員陳老爺的一張名片,上麵有四個字:“拜領謝謝!”
於是胡雪岩當夜就通知王有齡去見撫台談這件事。
結局的順利和圓滿甚至連胡雪岩也感到喜出望外。第二天便有了準信兒,讓嵇鶴齡接管海運局。
這就是胡雪岩的圓通之“圓”。
圓世的態度,實在是一個不在現世吃虧的態度。不過整個文化氛圍褒獎方世,貶抑圓世,故而平常人們的言談中無不以處世行方為榮,以圓滑透熟為恥,一句“我又不像人家會巴結”絕對能使稍遵守一點方世原則的人大為震怒。
不過,這句話如果用來指責胡雪岩,看來這種震怒的效果是不會出現的。相反,他可能會很高興,起碼他也要向你投以知遇的一笑。
方世是口碑甚好的準則,圓世又是利害相關的準則。能圓自然不方,隻是輿論壓力來了,隻好跟隨著眾人棄方求圓。這種無甚定見的常人生活,是我們時至今日庸碌無為的唯一原因。
胡雪岩的不同正是在這裏。他一生下來就沒有那麼優越的生存條件,與上流社會相去甚遠,對一個錢莊的學徒來講,高論的遵從與否,無甚利害,無甚壓力,既然如此,認準了一條路走下去,倒不是很難的事。
圓能打通關節,使事情走出死胡同。
胡雪岩押運洋槍,由滬去浙,便遇到了事關舊朋新知以後的出路及彼此間以後關係的事。
本來,在上海購買的這批洋槍,需要鬆江漕幫協助運到浙江地麵。可是人到鬆江,卻發現麻煩極大。鬆江魏老頭子的舊好俞武成,已經和太平軍方麵的賴漢英接上關係,一切布置停當,隻等這批軍火從海上起運,一入內河,就動手劫留。魏老頭子也答應到時有所照應。
胡雪岩一來拜訪兩麵朋友,才知大水衝了龍王廟,情勢十分尷尬。胡雪岩見此光景,頗為不安,心裏也在打算:如果俞武成不是他的“同參弟兄”,事情就好辦。若是這批軍火,不是落到太平軍手裏,事情也好辦。此刻既是投鼠忌器,又不能輕易鬆手,搞成了軟硬都難著力的局麵,連他都覺得一時難有善策。
鬆江魏老頭子決定斷了與俞武成的交情,幫助胡雪岩渡過這一難關,阻止俞武成動手。
到了這種毀約反目的關口,雖事出無奈,卻也無可挽回了。胡雪岩卻“靈光一閃”,要把這一切下去老交情就會攔腰截斷的棘手事擺平了、撫圓了,使老交情繼續維係下去,彼此誰也不傷和氣。
胡雪岩的如意妙計,便是搬出俞武成90歲的老娘俞三婆婆,讓她硬壓俞武成撒手讓步。這也是無奈中的一招,若能說動俞三婆婆出麵幹預,俞武成就不敢不依。這麼一做,也就不至於使魏師爺過於為難。
然而,那俞三婆婆卻是個厲害角色。她在胡雪岩麵前裝聾作啞,不想幫胡雪岩這個忙。
因為如此,胡雪岩越發不敢大意,要言不繁地敘明來意,一方麵表示不願使鬆江漕幫為難,開脫了老太爺的窘境,一方麵又表示不願請兵護運,怕跟俞武成發生衝突,傷了江湖的義氣。
這番話真如俗語所說“綿裏針”,表麵極軟,骨子裏卻大有講究。俞三婆婆到底老於江湖,熟習世麵,聽胡雪岩說到“不願請兵護運”這句話,暗地裏著實吃驚。話裏等於指責俞武成搶劫軍械,這是比強盜還重的罪名,認起真來,滅門有餘。
麵對如此利害關係,俞三婆婆裝出氣得不得了的樣子,回頭拄一拄拐杖,厲聲吩咐俞少武趕快派人把他那糊塗老子找回來!
不管她是真的動氣,還是有意做作,來客都大感不安。胡雪岩急忙相勸,說這件事怪不得俞大哥!他們也是道聽途說,事情還不知道真假,俞大哥不至於敵友不分。他們的來意是想請三婆婆做主,仰仗俞大哥的威名,保一保平安。
聽得這一說,俞三婆婆的臉色和緩了,說此事武成理當效勞。
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俞武成客居異地,手下的兄弟都不在,雖然出頭來主持,無非因人成事。上山容易下山難,看來不是憑一句話就可以擺平的。
事情相當麻煩,俞武成為本幫兄弟的生計考慮,急於謀個出路,以致身不由己,受到挾製勢若騎虎。蘿卜隻有吃一截剝一截的,好在最難的一截——和俞武成拉近關係——已經安然走過,已經不慮騎虎的人策虎來追了。胡雪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讓騎虎的人安然下虎背。
憑著胡雪岩的腦筋、實力和關係,這一點倒不算太難:伏虎,讓惡虎歸順了,一切都迎刃而解。
伏虎無非就是收降。計策似乎無甚高明,仔細想來,也足見胡雪岩的眼光深遠。他從一個商人的角度通盤考慮形勢,深信太平軍隻是一時肆虐,於情勢,於力量,都不大可能長久。所以胡雪岩在商業運營上的總原則是幫官軍打太平軍,天下早一日安寧,商業早一日昌盛。這批軍火本來也正是在此原則下著手去做的,遇到了麻煩,也正好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去考慮解決辦法。
這可真是一竅通而百竅通。胡雪岩很快和俞武成及其他謀劃劫持軍械的江湖頭目達成了協議。由胡雪岩報請官府,發給這批人三個月糧餉,保證不誘降(不先降後殺),事成後編隊移地駐防。胡雪岩還自己先拿出10000兩銀子來補潤。
既然生路有了,誰又會硬往死路上走?
這件事也見出胡雪岩務求事圓的決心、手段和恒心來:不到山窮水盡之時,絕不放棄以平和的方式解決,為了能夠達到平和圓滿,也絕不過於姑息遷就。原則是要有的,見機行事也很必要。
這又是胡雪岩的一種“圓”。
假定隻是魏師爺賣了人情,與俞武成鬧翻,那麼運槍的事情是可以辦成的,以後的局麵卻會就此一塌再塌,變成處處掣肘、事事放不開。所以魏師爺的人情可感,卻不能那麼便宜地買了就算了。俞武成那裏稍有不同,在那裏本來沒有人情卻必須做人情,做成人情的方法無非是同生死、共患難。幫對方考慮周全了,難題解決了,自己的事情也就大功告成了。
這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可謂天衣無縫。
圓世既表現在“使活”上,又表現在“靈活”上。治損不致殘的處世原則,典型地表現了胡雪岩的這一態度。胡雪岩有一條原則總是恪守不渝的,那就是“總要給對方留個台階,留個後路”。最後的印象總是大體相同的:治我損我,拆我的爛汙,那是行不通的,甚至應該讓你沒有好下場,但是隻要你尚有可用的地方,飯總是大家一起吃的。
再比如胡雪岩的朋友鬱四因聽信家人叨擾,把水晶阿七趕出後,阿七舊情萌發,居然又去糾纏青梅竹馬的舊好陳世龍。陳世龍已經有了阿珠,並且心思貞定,立誌要幹一番事業,以不負師父、妻子和嶽丈嶽母的期望,豈有對阿七鬆口之理?
這種局麵讓陳世龍煩心,讓阿七酸心,讓鬱四灰心。
胡雪岩卻想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辦法:“船並老碼頭。”
阿七和鬱四的感情畢竟有了幾年,不是那麼容易斷的。隻有阿七重新回去了,才能撫平鬱四頹喪懊惱的心。這件事做完了,阿七給陳世龍帶來的麻煩自然也就沒有了。
不過這事能否成功,關鍵還要看能否把鬱四和阿七分頭說攏。這就顯出胡雪岩對人心人情的體悟透徹來。
到了聚成錢莊,胡雪岩的第一句話就是責問鬱四到底怎麼回事。
鬱四麵對胡雪岩,隻是一個勁搖頭歎息。通過察言觀色,迂回試探,胡雪岩看出鬱四心裏還眷戀著阿七,盼著她能夠回來,可是他又怕阿七心裏有氣,故意較勁兒、拿堂。胡雪岩把鬱四的心思摸透以後,主意也就有了。他向鬱四打下保票,一定幫他把阿七弄回來!
胡雪岩說到做到,他回頭找到阿七,擺出為她打抱不平的神態,狠狠責備鬱四無情無義,得福不知,一下贏得阿七的信任。阿七也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胡雪岩傾訴自己的委屈。胡雪岩一言不發地聽完她的一腔怨言,也就把她真正的心意探清楚了。她嘴上雖然怨恨鬱四,其實心裏一直擺脫不掉鬱四的影子,這麼一來,胡雪岩便有十足的信心促使兩人重歸於好了。
結果自然是春風化雨。
這是胡雪岩圓融的“融”,方方麵麵都皆大歡喜。
胡雪岩的處世態度,無非是外圓內方、可伸可屈,總要想方設法使事情完美無憾,使自己有後路可走。
胡雪岩是事業型的,能毫無羈絆地發展出這種圓世態度來。這種態度,卑之無甚高論,開宗明義就是先要生存,後要過好,然後再培養出一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溫暖來。因為沒有什麼固定原則,故而表現為通、活、融、滿,屈伸自如。
胡雪岩對方與圓、屈與伸的掌握與運用,可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其實,這世上很多人都是能方不能圓的,他們做人、做事總是直來直去、橫衝直撞。其結果呢,多不會有什麼太好的結局。因為剛直固然可以得到別人的欽佩,但剛直太過便是走向反麵了。這樣的人與其說是原則性強,莫不如說是頑固不化、冥頑不靈。這種不懂變通、不知進退的人,很容易撞得頭破血流。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做人還是要講究一點中庸。“中庸”一直是我國古代文人所奉行的一種處世準則,它對於任何時代的人而言,都是非常值得借鑒的。一個人倘若僅憑一腔熱情及赤子之心,卻置現實環境於不顧、不知變通地去待人處世,非但抱負無法實現,往往還會為自己招來禍端。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自然界,各種生物互相進行生存鬥爭,由天(自然)來選擇,能適應自然變化者,就能夠得以存活,不適應者,就隻能走向滅亡!人的一生,亦是如此,都有水漲船高和水落船泊的時候,這不僅跟人自身有關,更是由各種外部因素決定的。因此,是否能夠準確把握時機和形勢、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對於人的生活、事業,乃至一生的命運,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真正的聰明人總是會讓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結果一生順風順水。
那些聰明人遭逢難事,一定會最大限度地彎下身保護自己;當機遇來臨,他們又會最大限度地伸展自己,將自身的才能與智慧揮灑得淋漓盡致。其實亦伸亦縮並不意味著沒骨氣或是屈服,更不是喪失人格。必要之時,唯有懂得委屈自己,以大局為重,日後才能涅槃重生、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