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暗渡陳倉,精於算計(1 / 1)

慈禧的一生都精於算計,靠算計打敗敢於挑戰她的人。這一次,慈禧終於找到了能實施其陰謀的奏折,她如獲至寶。

一日,命奕往東陵為慈安之死三周年行祭奠禮。

此事通常是閑散親王的差事,這次讓奕去做,政治嗅覺敏銳者就懷疑其中有問題。果然當天慈禧便親臨壽莊公主府第,借向這位公主賜奠的機會,在那裏召見醇親王奕,兩人共同密謀了如何罷免奕,由奕接管軍機處這一重大問題。

奕欲奪恭親王奕的大權,取而代之,由來已久。

早在同治年間,他們弟兄即因政見不同,已“不甚合”。奕思想固執保守,很少與洋人接觸,屬於封建頑固派,對奕重用漢人,提倡並支持曾、左、李等人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技術,采用機器生產,即頗以為非,曾向慈禧上折,“請摒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尤其不滿於奕所推行的外交路線,1870年在天津教案的處理上,曾同奕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奕在天津教案的問題上采取了激烈的態度,嚴厲指責奕對外國侵略者的要求“有可無否”,全盤否定奕的對外政策,實際上是要奕下台。不久,奕甚至直接密請慈禧,不令奕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企圖剝奪奕手中所掌管的清政府的外交大權。繼而1873年同治帝親政之後,奕又在年初所上的一份奏折中,說什麼“去年係軍機大臣擬旨,現在乃聖主當陽,遇不相牟”,借以發泄他對奕掌管清廷中樞大權的不滿。

奕閱過此折後大為“不懌”,立即命軍機章京辦理奏稿辯明此事。李鴻藻等人極力勸說,奕意仍難解,終於上奏抗辯,稱自任首席軍機大臣以來,“未敢不候諭旨擅行擬議”,恭、醇兩王至此隔閡日深。同治年間,奕大權在握,英誤盡管“疾其兄之專權,久眈眈之意”,卻莫奈其何。但自光緒帝繼位後,奕以小皇帝親生父親的身份,樹立私黨,在和奕的競爭中便逐漸占了上風。

慈禧在奕和奕的矛盾鬥爭中,有意排斥奕,支持奕。當初光緒帝繼位之後奕為了避免後患,自動請求免除一切職務,得到了慈禧太後的批準。這樣奕本來已不能直接幹預朝政,但在1883年7月,慈禧卻命奕參與會議法越事宜。中法交涉原由軍機大臣兼總署大臣恭親王奕、武英殿大學士寶、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等人主持辦理,慈禧突然又命奕加入會同辦理,實際是對奕等人表示不信任,鼓勵支持奕向奕奪權,因此慈禧的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後來罷免全體軍機大臣的先聲。

早就盼望取代奕執掌國政的醇親王奕,見慈禧和他密謀罷免奕,自然樂於獻計獻策,大效其力。首先,如同北京政變時由奕秘密起草宣布肅順等人罪狀的上諭那樣,此次也由奕負責草擬罷免奕等軍機大臣的上諭。

其次,兩人還就由哪些人接任軍機大臣一事進行了初步密商。4月7日,慈禧再次召見奕、孫毓汶等心腹人物,研究確定了罷黜全體軍機大臣的行動計劃。

4月9日,領班軍機章京沈源深傳出太後懿旨,宣布了太後的決定,人們大吃一驚。

懿旨宣布處分決定,將奕為首的軍機處全班盡撤,但是處分有輕重之別。對奕“開去一切差使,並撤去恩加雙棒,家居養疾”,是最重的;對跟隨奕二十多年的寶開去一切差使,以原品休致;對李鴻藻和景廉降二級調用;對翁同革職留用,退出軍機,仍在毓慶宮行走,繼續為光緒帝授讀,算是處分最輕的。

懿旨申說:“若竟照彈章一一宣示,既不能複議親貴,亦不能曲全耆舊”,給人一種錯覺,似乎言官彈章中有許多難以明言的地方,敘述出來將對奕很不體麵,不敘述出來是對他的保護。這是頗為毒辣的一筆。

精銳點評:在暗中盤算一切

演戲是為了讓觀眾看,而慈禧演戲則是為了自己能垂簾聽政。有了這種想法,慈禧就開始導演一幕幕劇目——慈禧是一個在權力欲望中泡大的女人,她指東劃西、抬頭伸腳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誰也沒有想到,她握著一把權杖,達48年之久。概述如下:

慈禧太後執政的大清王朝,已是強駑之末,沒有多少後勁了,各種矛盾、各種衝突、各種打擊、各種招數都向她襲來,她簡直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在問權方麵,費盡心機,盜取權柄;在固權方麵,智挫權臣,垂簾聽政。慈禧藏心,一露笑意,寒氣逼人,一雙冷眼,掃透宮廷裏裏外外。但慈禧的命運不是權力能改變的,她最後不得不以“退位”而終,實則也是一場大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