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活出自己的樣子,即是成功者,否則為大敗。一個人沒有牢固的基礎,是打不出自己的天下的。即使能偶獲一點小小的成功,但在關鍵時刻也終會倒塌的。李鴻章秉承曾國藩的意見,兼收並蓄,從創建淮軍開始突破人生,這是他精心打造自己霸業根基活出自己樣子的開始。
李鴻章像在李鴻章的履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闖蕩天下,爭打天下的勇氣和氣魄,由此可以說,他是一個強者,是一個鐵腕人物。李鴻章是晚清一個關鍵性的樞紐式人物,他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重臣的關係都相當密切,而且才識之大,令曾國藩、胡林翼都大為欣賞。
但由於大清的柔弱,李鴻章又簽訂了一個個象征失敗的條約,此為國敗,也為人敗。
李鴻章在京師供職期間,國內階級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再加上舊的封建壓迫,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廣東、廣西、湖南一帶,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衝擊,社會動蕩尤為劇烈。1851年終於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了太平軍農民大起義。1852年,太平軍打出廣西,進入湖南。1853年1月,一舉攻克武漢三鎮。2月,全軍順江東下,水陸並進,以疾風掃落葉之勢,席卷東南,清軍望風披靡,不戰而潰。3月,攻占東南第一重鎮南京,隨即於此建都,改南京為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政權,與北京的清王朝封建政權相對峙。早在太平軍初起時,清廷鑒於嘉慶年間因用團練政策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奏效,就屢次諭令各省在籍大官僚興辦地方團練,以補官軍力量之不足。1852年,曾國藩奔母喪在籍,即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截至南京被太平軍攻占,先後奉旨興辦團練的地方共10省,被任命為團練大臣者計有40多人。李鴻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奉旨離開京師,回原籍辦理團練,從而走上強者之路。
李鴻章招募淮勇,乃係秉承曾國藩意旨。
曾國潘意在“創立淮勇新軍”,“以濟湘軍之窮”。當時主要是打算解決戰線延長和湘軍兵力不足的矛盾。早在1860年8月曾國藩在《複奏統籌全局折》
中,就提出了編練淮勇問題。因為鹹豐命都興阿督辦揚州軍務,命令湖北派撥精兵即刻馳往。曾國藩認為“事多窒礙”,難以如願,不如“用楚軍之營製,練淮徐之勇丁”,切實可行。這可以說是籌議淮軍的先聲。1861年12月,曾國藩基於同樣的考慮,讓李鴻章招募淮勇,組建援滬之師。
李鴻章受命之後,考慮到“徒黨星散”、“立時募練”困難重重,而廬州一帶舊有團練較為強悍,自己對當地人情也較為熟悉,所以決定羅織並改編廬州一帶舊有團練,組建淮軍。他並沒有返歸故裏,而是坐鎮安慶,通過派人或通信等辦法,征召廬州一帶舊有團練。
這時張樹聲在安慶,他前往安慶可能與籌議淮軍有關。據說,在合肥諸多團練中,張氏之團聲勢獨隆,隱為盟主。一日張樹聲召集各圩團首密議,大家表示讚成,於是張樹聲致書李鴻章,表達投奔效力之意。
曾國藩看到這封信,甚為驚歎,公然把張樹聲比喻為渡江北伐匈奴的東晉名將祖逖,說“獨立江北,今祖生也。”曾、李決定“創立湘勇新軍”後,李鴻章特邀張樹聲前來麵商一切,並請他轉交致潘鼎新手書。張樹聲不僅自己募勇相從,而且還左提右挈,動員劉銘傳等“各建旗鼓”。由於曾、李決定招募淮勇和廬州舊有團練上書請纓,雙方一拍即合,因而僅僅兩月之間,李鴻章就成軍數營。1862年2月李鴻章所募淮勇陸續抵達安慶,其中有劉銘傳的銘字營,張樹聲的樹字營,潘鼎新的鼎字營,吳長慶的慶字營。銘、鼎兩營出於廬州團練,曾隨六安紳士李元華轉戰多年。樹字營亦為廬州團練,原係李鴻章父親舊部,其父死後改隸李元華。慶字營是由合肥西鄉解先亮組織的,後為合肥知縣英翰所收編,故稱官團。英翰“主解圩,李(元華)與諸練首勢不能容。英恃官威,李倚練眾,日事抄掠。”李鴻章招募淮勇,采取兼收並蓄方針。據說,曾國藩一見張、潘、劉等人,就非常賞識,吹捧說,諸君均人傑也,今日相會,是上天的安排?已命令手下擺了幾桌酒席,請諸君一同暢飲一番,一醉方休。他們在席次“暢談用兵方略,規複計劃,沆瀣相合,有如宿契。”除上述四營外,還有張遇春統帶的春字營。張遇春原是李鴻章在皖北辦理團練時的嫡係部將,後改隸湘軍,從唐義訓轉戰各地。李鴻章奉命招募淮勇,張遇春重歸其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