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活出自己的樣子來(2 / 2)

李鴻章所募淮勇到安慶後,曾國藩“為定營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糧之數,悉仿淮勇章程,亦用楚軍營規以訓練之。”2月22日,李鴻章移駐安慶北門城外營內,曾國藩親臨祝賀。李鴻章深知淮勇實力單薄,難當重任。他說:“敝部除張遇春一營外,均係新勇,戰守難恃,遠征異地,若無精兵宿將,立有覆敗之虞”。因此,他懇請曾國藩調撥數營湘勇,以加強戰鬥力。曾國藩既害怕淮勇不堪一擊,又打算憑借湘軍榜樣“為皖人之倡”,以陶鑄淮勇風氣,因而允其所請,陸續調撥湘勇八營,歸其節製。其中有曾國藩親兵兩營,由韓正國統帶,充任李鴻章親兵;開字兩營,借自曾國荃,由程學啟統帶,程係陳玉成部太平軍叛徒,其部下多籍隸兩淮;林字兩營,由滕嗣林、滕嗣武統帶,乃係江蘇巡撫薛煥使之在湖南招募而來,原為4千人,經曾國藩裁至千人,編入淮軍;熊字營由陳飛熊統帶,垣字營由馬先槐統帶,均係奉曾氏之命在湖南所招,原備湘軍部將陳士傑率領,隨同鴻章援滬,因陳氏不願前往,遂撥歸淮軍。

所有這些,就是淮軍初創時期的基幹隊伍,共計13營,6千5百人。3月4日李鴻章陪同曾國藩檢閱銘、鼎、樹、慶和程學啟、滕嗣林等營,標誌著淮軍正式建成。

李鴻章組建淮軍,由於得到曾國藩的支持而較為順利,但也並非沒有遇到困難。其一曰軍心不穩。據李鴻章幕僚周馥說:

“時人多以江北巢縣下抵浦口,數百裏皆粵賊,重重守禦,南京尚未收複,慮事不濟,先許戎者,臨時多辭退。”其二曰缺乏統將。李鴻章供認:“各營官尚有可用之材,但無統將。楚中諸老雖相愛之甚,竟難以偏裨畀我。沅甫方伯終不欲東,俊臣(陳士傑)廉訪以母老辭。獨立無助,能不愧懼。”其三曰糧餉不繼。李鴻章致函吳煦說:

“朝旨疊催起程,惟恐不速。弟亦急欲就道,無如水陸各軍絲毫無可指之餉,行裝難措,舉步維艱。如蒙尊處分惠十餘萬金,發給弁勇一兩月行糧,庶可早抵下遊,共維全局。”他在寫給李桓的信中表白自己“不得不專盼上海解濟”的苦衷,然而“彼間屢逼寇警,商貨頓滯,當事又搖搖欲動,輒無意迎饋我師,帥已兩次具奏鴻章二月杪成行,其遲延之咎,固難獨任矣。”

湘淮“本係一家,淮由湘出,尤有水源木本之誼。”因而湘軍和淮軍有著基本的一致性。其“營製餉糈皆同”。湘淮軍改革綠營之製,略仿明代戚繼光“束伍”成法,分營立哨。湘淮軍“以召募易行伍”,以將帥自招的募兵製代替了兵權歸於兵部的世兵製,從而改變了兵與將、軍隊與國家的關係。湘淮軍以各級將領為中心,先設官,然後由官召兵。

後來,李鴻章對李宗羲說:“滌帥與弟,治軍十餘年,皆先選將,而後募營,其營哨須由統將自擇,呼應較靈。”之所以“呼應較靈”,就是因為這種製度使統領、營官、哨官成了大帥的私屬,而弁勇也成了營官、哨官的私兵,“一營之中指臂相聯,弁勇視營、哨,營、哨官視統領,統領視大帥”,全軍隻服從曾國藩或李鴻章,完全成了“曾家軍”或“李家軍”。其他省區的將帥固然指揮不了,就是清朝中央也休想直接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