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遠近結合有法,忽躲忽閃有招(2 / 2)

其實,孫中山懷疑李鴻章是不無道理的。當時義和團尚未大批湧入京師,頑固派尚未左右朝局,八國聯軍尚未組成,香港總督卜力在外休假尚未介入。在這種形勢下,說李鴻章“欲以粵省獨立”,於理於勢,均屬虛妄。直至6月10日,即孫中山從橫濱乘船赴香港的前1天,李鴻章在接到赫德來電之後,才感到“大局危甚”。

是日,赫德以“急密”電通知粵海關稅務司慶丕,讓其“立即往訪李鴻章,向他說明此間局勢極端嚴重,各國使館都害怕受到攻擊,並且認為中國政府即使不仇外,也無能為力,如果發生事故,或情況不迅速改善,定將引起大規模的聯合幹涉,大清帝國可能滅亡。……我請他電告慈禧太後,使館的安全極為重要。對於所有建議采取敵對行動的人都應予駁斥。”慶丕接電後立即去見李鴻章,李鴻章“看了電報之後,很快就了解了整個局勢”,並立即按照赫德的意見電奏清廷。次日,李鴻章致電盛宣懷哀歎“國事太亂,政出多門,鄙人何能為力”,請他續報朝局近況。在此之前,李鴻章企圖羅織孫中山以消除武裝起義的威脅是可能的,與之合作搞“粵省獨立”,卻隻能是劉學詢和何啟的想法。當然劉、何的這種想法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廣州和香港官紳急於防止變亂、安定秩序、維持既得權益的反映。

6月17日,孫中山偕楊衢雲、鄭士良及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等乘船抵達香港海麵。李鴻章派曾廣銓率“安瀾”號兵輪來迎,邀請孫中山、楊衢雲2人“過船開會”。這時,孫中山得到“香港同誌報告,知李督尚無決心,其幕僚且有設阱誘捕孫、楊之計劃,更有謂劉實為主謀者,故不欲冒險入粵”,僅派享有治外法權的宮崎、清藤幸七郎、內田良平三位日本友人代行赴會。當夜10點多鍾,宮崎等3人被接至劉學詢的公館,即時與劉學詢開始談判,曾廣銓擔任翻譯。談判至次日淩晨3點結束,宮崎一行即時“乘暗夜回轉香港”。

這次談判事屬機密,過後宮崎在撰寫《三十三年之夢》時,還說“這一段情節有些像傳奇小說,但事關他人秘密,至今不能明言,深覺遺憾。”據台灣學者吳相湘考證,宮崎等曾向劉學詢表示:如果李鴻章確有誠意邀約孫中山參加廣東獨立工作,應該先做兩件事,即保障孫中山的生命安全、借款6萬元(一說10萬元)。劉學詢請示李鴻章後,聲稱“一切照辦”,希望孫中山“早日前來共策進行”。這時孫中山為一種懷疑、戒備與希望交織的複合心態所縈繞。當談判結束宮崎等人乘軍艦返回進入香港港口時,孫中山的坐船“已經啟碇,正向西貢開去”,宮崎等“揮帽呼叫也沒有人回應”。這顯然是為了防止突然變故而有意避離,除此而外似乎沒有更合適的解釋。但是他對談判仍然抱有幻想,他在到達西貢之後立即致電劉學詢探問談判情況,並致函在香港的同誌布置“分頭辦事”,即繼續準備武裝起義和策動李鴻章“兩廣獨立”。

然而,這時全國的政局和李鴻章的處境卻發生了重大變化。6月中旬,八國聯軍直趨北京,義和團和部分清軍奮起抵抗。清政府內部對內主“撫”對外主“戰”的頑固派,壓倒對內主“剿”對外主“和”的洋務派,慈禧傾向頑固派,並於6月21日對外宣戰。慈禧和頑固派既想借助對外戰爭之名來躲過義和團鋒芒的打擊,利用義和團攻打使館區,強迫各國公使同意廢黜光緒,另立溥儀,“大事既成,……雖割地以贖前衍,亦所不恤”;又想在對外戰爭的幌子下,利用帝國主義的屠刀殘殺義和團,把造反群眾推入血泊之中。

作為洋務派要角、擁有地方實力、距離北京較遠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在英國的策劃下,經過盛宣懷的穿針引線,與列強實行所謂“東南互保”,竭力鎮壓群眾反帝鬥爭。

時勢的演變一下子把李鴻章推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清廷先讓他迅速來京,後又根據榮祿建議調他為直隸總督、議和全權大臣,與清廷政策柢牾的諸多督撫、將帥和官紳鼓噪什麼消弭“內亂外釁”非李莫屬。香港總督卜力也開始充當李鴻章與孫中山之間“誠實的掮客”。李鴻章的最後決擇是讓“兩廣獨立”的把戲化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