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一生坎坷心意衰,累拒仕清至中年(1 / 2)

顧炎武是我國古代非常有名望的思想家、史學家以及語言學家,在曆史上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儒。顧炎武在早年的時候就與自己的好朋友歸莊、吳其沆一起加入了複社,並且兩個人因為個性比較獨特耿直,所以當時的人就稱他們兩人為“歸奇顧怪”。他以為“八股之害”,自27歲起,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麵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顧炎武認為當務之急在於探索“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誌》。顧炎武一生坎坷,他盡心輔助過南明抗清最終失敗,經曆了令之痛心疾首的家族風波,也有過意外的牢獄之災,國事、家事這種種不幸怎麼還能使顧炎武心境平和呢?終生不事二主的他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拒絕了清政府的多次征召。

顧炎武生於明清相交的動蕩年代,他學識淵博,卻一生坎坷。他以倔強的性格和博學的才識麵對著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顧炎武提出了“明道救世”的經世思想,這一思想最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響亮口號。他的一生所有的事業都圍繞著複辟明朝,他有一生不事二主的忠誠之心,也無法忘記清軍鐵蹄下慘死的亡魂,更不會忘懷生母彌留之際的言語。然而明朝滅亡清朝日益蓬勃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實生活的境地使他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加之一生種種的不幸使他的心緒躁狂,他把這所有的不幸都歸結於清軍的侵略,他以那一副傲骨多次拒絕入仕效力於清政府,以此來宣泄自己的憤恨。

顧炎武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經曆了山河破碎江山易主。清兵入關後,顧炎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顧炎武把一雪國恨家仇的希望寄托在了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滿腔熱忱,“思有所建白”。然而不久南京即為清兵所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顧炎武投筆從戎,參加了僉都禦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起義軍,為複辟明朝的大業日夜奔波。雖然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的政權先後被瓦解,他親身所參與的一些抗清活動也連連受挫,但是顧炎武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頹喪。他把自己比作填海的精衛:“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顧炎武在各地遊曆,以結納更多的抗清誌士,並且考察中國山川的形勢,隨時為了複明大業而做著準備。顧炎武的才學為清統治者所傾識,當顧炎武遊曆京師時,熊賜履設宴款待,並且邀請一並修繕《明史》,炎武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經年之後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一些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拒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來堅拒推薦,還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又一次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斷然回拒了熊賜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