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樣的家,就有什麼樣的孩子(1 / 1)

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孩子健康心靈的形成,往往取決於孩子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否合理。

這是一個真實的、關於死囚的故事。他叫梁小丹,出生在遼寧丹東,很小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婚了,而他人生的悲劇也就此開始。

他被判給了父親,跟著父親及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父親的性格乖張暴戾,從不允許母親來看望他。在他童年的記憶中,母親就隻來過一次,那是他8歲時候,母親偷偷到校門口塞給他兩個梨,那兩個梨就是他童年中對母親的所有記憶。而就因為這兩個梨,他被父親暴打了一頓,打斷了一根皮帶。從此以後,母親再也沒敢來看他。

他就在父親的皮帶下慢慢長大了。疏於管教的他染上了不良習氣。在這時,他的父親、爺爺、奶奶在同一年去世了,他人性善良的一麵被親人的離世喚醒了。他找了份工作,而且非常努力。有一次,他拾到了裝有一萬元錢的錢包都毫不猶豫地還給了失主。

可在這時他卻得了肝炎,並被單位辭退了。萬念俱灰、生活無著落的他選擇了搶劫,在實施搶劫時,他殺害了一名年僅19歲的大學生,被判了極刑。在監獄裏,他認罪伏法,但想見見16年未曾謀麵的媽媽。於是一個死囚找媽媽的故事牽動著丹東大地數萬人的心。

最後,他的媽媽帶著無比的悔恨與自責出現了。

我們沒有必要再去責備這位可憐的母親,但是不是應該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梁小丹不是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如果他的父親不是用那種方式管教他,那麼結局會不會大不一樣呢?從這個真實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的命運、成長方向就取決於他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這個概念主要包括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家庭氣氛、教養方式等。其中,經濟條件如果不是入不敷出、生活難以為繼的話,對孩子教育的影響關係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家庭氣氛及教養方式等則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

在家庭氣氛方麵: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係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會令青少年的犯罪率增高。

在教養方式方麵:父母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於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父母過於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強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父母過於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父母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麵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父母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總之,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要想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就要讓孩子有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有個值得效仿的榜樣。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夫妻相敬相愛

夫妻應該相敬互愛,而且要公開地讓孩子看到這種深厚感情。比如,父親在生活中多照顧妻子,逢年過節向孩子的母親贈送禮物,出門時給她寫信等。如果一個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親相愛的話,父母就無須更多地向他解釋什麼是友愛和親善了。父母的真實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從而有益於他在將來的各種關係中發現真摯的感情。

2.夫婦共同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家務和養育孩子方麵妻子要比丈夫付出得多,這樣做是不好的。一個良好的家庭裏,丈夫應該自覺地幫助妻子,這樣不但會贏得孩子的尊敬,而且會使夫妻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撫養教育孩子,幫助妻子就是對孩子的愛。

3.身教勝於言傳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示範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身教勝於言傳。當我們把垃圾放入垃圾箱裏,孩子也會這樣做;而如果我們隨處亂丟的話,孩子也會亂丟雜物。如果我們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助人為樂,處世豁達,我們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為這樣的人。孩子在潛移默化地模仿著我們,因此我們需要使自己成為好的榜樣。

孩子從他的家庭環境中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家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因此,父母們要注意身教重於言教,給孩子創造好的環境,這樣孩子的心智才能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