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他們若不能夠獨立自主,那麼必定會被生活淘汰,被社會淘汰。孩子是未來家庭的支柱,未來社會的支柱,我們必須讓他們獨立起來,讓他們成為社會的主人。
翠鳥為了避免災禍,往往把窩築在樹的高處。
可是有一個翠鳥媽媽在孵出小鳥之後,怕小鳥從高處的窩裏掉下來摔死,於是把窩向下移。等小翠鳥長出羽毛能夠學習飛翔的時候,這個翠鳥媽媽沒有教給小翠鳥飛翔的本領,讓它自己去覓食,而是更加溺愛它,越發怕小鳥摔死,又一次向下移動鳥窩,直到鳥窩移動到離地麵很近的樹杈上時,它才完全放心。
然而,當路過樹下的行人發現小翠鳥時,稍一舉手便輕而易舉地把小翠鳥掏走了。
翠鳥移窩,原本是為了愛護小鳥,讓它健康地成長,然而它卻給小翠鳥帶來始料不及的滅頂之災。其症結就在於翠鳥媽媽不給小翠鳥獨立的機會,這和現在好多溺愛孩子的父母非常相像。所不同的是生活在父母溺愛的環境下卻不能獨立的孩子要比這隻小翠鳥可憐得多,因為那隻翠鳥隻是被人抓走尚且還有人喂食,而脫離了父母羽翼不能獨立的孩子則是沒有人“喂食”的。
與翠鳥愛子相反,母燕對雛燕的教育方式頗值得我們人類學習。當雛燕羽毛漸豐時,母燕就要呢呢喃喃,鼓勵雛燕飛出窩來,並教它們展翅飛翔,決不讓它們貪戀小窩的溫暖。一天,兩天,在母燕的扶持下,雛燕的膽子大了,翅膀堅實了,漸漸地低飛,高飛,掠水,終於能愉快地翱翔於一碧無垠的天空,經得起風吹雨淋,具備了獨立地走南闖北的本領。
母燕之所以不讓孩子永遠處在父母的羽翼之下,而要教育它們具有衝霄高飛的意誌和力量,這是大自然對它們提出的生存要求。母燕的愛是建立在幫助下一代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與困難抗爭的本領上,它著眼於將來,而非順應、遷就,這正是母燕比翠鳥媽媽聰明之處。
我們愛孩子,也應考慮到社會、時代和未來對人類提出的要求,教會孩子懂得怎樣邁出生活的第一步,使他們獨立的步子更穩健,在艱難險阻中不斷進步和完善。
某個周日,小強要爸爸陪自己去書店買兩本學奧數的書,可是爸爸卻想讓他自己去買以培養他的獨立意識,於是告訴他書店離家沒多遠,騎車子去就可以了。媽媽也讚同爸爸的意見,向小強投來了鼓勵的目光。
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小強穿好衣服關上門走了。路上車多,爸爸擔心小強會出什麼事情,擔心車子丟了……後來,小強安全地回來了,而且說有本書這個書店沒有,就去隔壁的書店買到了。
小強回來的那一瞬間,父母兩人交換了一下會心的眼神——兒子長大了。
在生活中對孩子適當放手,給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空間,就能夠使孩子早日成為生活的主人。人生有很長的路程要走,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的一生,請給孩子們獨立的天空,讓他們自己去做生活的主人。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可以按如下方法去做。
1.對孩子循序漸進地培養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不能對孩子的發展提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達到要求就橫加斥責。
2.父母要做一個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父母就是處處依賴他人,對什麼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孩子也會效仿的。所以,父母要從自身做起。
培根說:“子女中那種得不到遺產繼承權的幼子,常常會通過自身奮鬥獲得好的發展。而坐享其成者,卻很少能成大業。”我們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任憑他自己裝點;給孩子自主的選擇,他的事情聽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