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入侵”孩子的空間(2 / 2)

顯然,父母隨意翻閱事關孩子隱私的信件、日記等是不正確的。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容易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下一個深深的烙印,那就是:父母是不可信任的!當身邊最親近的人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時,親子之間的交流溝通便不複存在了。

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水晶人”,對自己不應有任何秘密,於是幹脆粗暴地侵犯孩子的隱私。

嘉嘉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她最大的煩惱就是父母拆看她的信件和日記。有一次,她在家裏做功課,一位男同學打電話來,沒想到媽媽在另一個房間偷聽。她剛擱下電話,媽媽便怒氣衝衝地過來,劈頭蓋臉地質問那個男孩兒是誰,是什麼關係,並警告她不許早戀。她知道媽媽偷聽電話,就十分氣惱地說:“你為什麼偷聽我的電話,侵犯我的隱私權?”媽媽輕蔑地說:“小孩子有什麼隱私權,當媽媽的不能管你嗎?再說你心中如果沒有鬼,幹嗎怕別人知道呢?”她與媽媽大鬧了一場,之後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連話也不願意和媽媽說了。

想一想,這個女孩子還會信任她的媽媽嗎,有了煩惱還會願意向媽媽訴說嗎?其實個人的隱私與人格尊嚴有密切聯係,侵犯孩子的隱私就是不尊重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家長也同樣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教育學家認為,有隱私是孩子逐漸走向獨立的標誌,這時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力。家長不要總認為孩子長不大,自己必須牢牢控製孩子。當然,為了不讓孩子變壞,家長還是要和孩子走得近一些,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吐露心裏話呢?

一個14歲的女孩子和媽媽的關係特別好,什麼事兒都願意和媽媽商量,她認為媽媽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從來不侵犯她的隱私。這個女孩子常常自豪地對同學說:“我的日記放在桌麵上,也沒有鎖,我有這個自信,媽媽絕不會偷看!”她的媽媽說:“我知道我必須尊重孩子,這樣才能換來她的信任和尊重。瞧,現在不是很好嗎?我從不偷看她的信件、日記,但她有了難解的事都和我商量。有男孩追她啊!不喜歡數學啊……我一點也不用擔心她變壞。”

這個女孩子真幸運,有這樣一個開明、懂得尊重她的媽媽。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一樣,也許親子溝通就不再是問題了。

尊重孩子的隱私,父母不要隨意拆孩子的郵件或翻看孩子的日記,不要監聽孩子和他夥伴的談話;當孩子心中有秘密時,如果孩子不想傾訴出來,父母不要刨根究底、緊追不放,更不能以命令的口吻逼孩子說出來,否則,必將引起孩子的反感,使他們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從而漸漸失掉誠實正直的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