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設立“自治區”,留給孩子自由天地(2 / 2)

更可悲的是,他們幾乎成了機器人,在“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變得越來越懶散、麻木和消極。

有位獨生女說:“我知道媽媽很愛我,但愛得我想去死,因為我一點自由也沒有。”

自由支配時間,意味著孩子具有熱情地實現自我、用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我的機會。剝奪兒童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是在剝奪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對城市孩子的調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的孩子自信心更強,並且比自由時間較少的孩子有更強的成就需要。因此,父母們應轉變觀念,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幫助孩子有效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其能夠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長!

作為父母,你是否覺得孩子太依賴大人呢?

早晨起來被子不疊,吃完了飯碗筷不洗,甚至忘了帶某種學習用具也怪大人沒有提醒,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司空見慣。所以,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孩子認為自己“有責任心”的僅占45.9%,認為自己“做事有獨立性不依賴他人”的僅占40.3%。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孩子依賴性較強。

孩子的依賴性是從哪裏來的呢?一般來說都與父母的溺愛有關,父母包辦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關於這一點,很多父母都有切身的體會。

有個上小學四年級的獨生女習慣於睡懶覺。每天早晨,她媽媽幾次催她起床,她總哼哼唧唧說:“再待會兒。”如果真遲到了,她會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來,害得她受老師批評。

父親想了想,對妻子說:“咱得換個辦法了。”於是他們告訴女兒:“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鍾。如果鬧鍾響了你還賴被窩,你就賴吧,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自己負!”

父親心中有數:孩子雖然跟父母撒嬌,可是在老師、同學那裏還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豈敢總遲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鍾一響,女兒噌地跳下床來。從那時起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女兒早上起床上學再不用催了。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女兒早已經騎車上學去了。

從這個獨生女的變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潛力很大,可以做很多事情,隻是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學習也是自己的事,靠自己認真聽講、認真思考、認真預習和複習,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真正掌握學習本領。大人陪讀陪寫甚至幫寫幫計算,都是在幫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培養懶孩子。當然,如果孩子個人很勤奮仍搞不明白,幫他分析一下,甚至請家庭教師都可以,但必須以孩子獨立學習為前提,切忌包辦代替。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就提出:

“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這是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