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早期的習慣培養就像一粒希望的種子,不能到了收獲的季節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種,而必須趕在生命的春天裏就有意識地培土和撒種,並且堅持不斷地施肥和灌溉,這樣才能讓希望的種子及早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孩子在人生成功的道路上勝利前進。
做父母的應該向自己的孩子灌輸這種理念:自己的事自己做。這不應該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成為是一種治家的理念。我們認為孩子3歲就可以作為平等的一個家庭成員參加“家庭會議”,參與決策、分擔任務。毫無疑問這是培養他們自理能力的絕佳手段之一。
讓孩子早點當家,這也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的一個絕妙辦法。
我們推薦這樣的做法:如果家中來了客人,特別是孩子比較喜歡而又尊敬的客人來了,讓孩子有意識地做家庭的主人,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比如送茶水、送糖果,等等。另外,還應該鼓勵孩子從事簡單的社會交往,有利於孩子鍛煉自己的生活能力。
現在的很多孩子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包辦代替。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父母應該努力改正。父母必須清楚,總有一天,孩子是要成為一個自立於社會、自主於人生的個體的。父母如果能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就能夠很好地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對於孩子今後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具有很大的好處的。具體做法如下。
1.給孩子一個勞動崗位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懶,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20世紀90年代初,曾有媒介披露一組數據,即有關方麵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家務勞動時間做過統計:美國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英國0.6小時,法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即12分鍾。當時,不少媒介炒起了“0.2現象”。1996年,中國城市孩子人格發展調查也發現,孩子平均每日家務勞動時間為11.32分鍾!
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個觀念問題。
無數父母反複叮嚀孩子:“隻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話,其含義是分數決定命運,一切為了考試,什麼道德呀、體育呀都算不了什麼,勞動更是不必提及的事。
客觀一些講,父母們講這樣的話也是無奈,但是,不論有多少理由,我們應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勞動,勞動對於兒童成長有何意義。
從孩子的成長需要講,孩子其實是喜歡參加一點勞動的,更喜歡負一些責任,以確立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並增長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自然需求,我們應該滿足他們。否則,他們長大之後會發覺,這一生有無法彌補的缺憾。
從教育的角度看,孩子的勞動與健康人格密切相關。我們調查發現:第一,孩子勞動時間越長,其獨立性越強;第二,孩子從事勞動時間越長,越有利於形成勤勞、勤儉的品德。
因此,父母們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並以此作為培養優良人格的一個切入點。譬如,在家務勞動中,為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的勞動崗位,鄭重其事地交給他,使他具有光榮感和責任感。父母應當經常鼓勵孩子,並給其具體幫助,使他感受到勞動的高尚。
2.讓孩子自己支配時間
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體現在這個人能夠自由、有選擇地支配自己的行為。這種自由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期對自由支配時間的體驗。但遺憾的是,我們的調查發現,孩子平均每日可支配的自由時間隻有68分鍾,這說明,我們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可自由利用的時間,相反,我們用功課以及其他有關學習的活動將孩子“安排”了,我們把他們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使他們疲於奔命,而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