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1 / 2)

孩子有了參與意識,很多事情做起來都會很容易了。所以,父母要注意訓練孩子的參與意識。兩三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常常會主動要求自己做一些事情,可是父母卻認為孩子太小,常常不支持這種行為,因此與孩子產生了矛盾。

心理學研究表明,兩三歲的孩子存在“我自己來”的心理要求,但是往往又什麼都幹不好。有的父母圖簡單,對孩子的這種主動性和表現欲采取不理睬的態度,仍然像原先那樣包辦一切,這是會阻礙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

正確的做法是,孩子要求“自己來”的時候,父母就要因勢利導,教孩子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其實,這種教育是很簡單的,隻要父母端正態度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從身邊的事情教起,比如穿衣服、脫衣服、吃飯、洗手、收拾玩具等。教這樣的孩子不要急於求成,每件事都可以分解成若幹小步,每次做到一兩個小步,逐漸達到熟練的程度就可以了。

可以專門為孩子準備一些小工具,如小噴壺、小圍裙、小拖把等。這樣既教會了孩子技能,還化解了孩子的“3歲危機”,父母還可以添個小幫手。

孩子有參與意識是好事而絕對不是壞事。很多孩子,特別是小孩子,常常看見大人們做什麼,就吵著要做什麼。男孩子看見哥哥或父親騎自行車,就會哭著要騎自行車。雖然他的腳還夠不著踏板,卻總是躍躍欲試。女孩子看見母親洗衣服,有時也哭著要洗衣服。這既是孩子的參與意識的表現,也是孩子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表現,他們希望像大人一樣有事情做。

因此,如果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父母不要隨便對他們潑冷水:“你人才比車子高一點,就想騎車子,別把車子摔壞了。”“人小小的,就想洗衣服,不要把衣服洗髒了!”

這樣的冷水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利。孩子可能確實是太小了,還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可是能不能做這樣的事情與希不希望做這樣的事情相比較,前者是微不足道的,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了參與意識,有自己嚐試的意願,父母就應該盡力從旁協助,給予孩子自由發揮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孩子如果成功了,父母要加以鼓勵,增加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如果沒有做好,不應責備,更不應該從此以後不讓孩子做這樣的事情,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學習和熟悉的過程。

因此,對孩子給予協助和適當的鼓勵是最可取的方法,這樣,孩子的上進心才會愈來愈強,進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戰。

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說過:“千萬不要害怕失敗,害怕失敗就會畏縮不前!”一個人一旦有了畏縮心理,就什麼事也不敢做了。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麼新的嚐試,父母一聽就先說:“你做得好嗎?別做錯了,把東西搞壞了!”這樣孩子就會猶豫畏縮起來,沒有了信心!而信心常是一個人做成事的後盾。畏縮、害怕失敗,心理上首先就失敗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壞。

有一位圍棋大師說過:“不嚐試是無法知其成敗的。”他以此話勉勵自己的弟子,所以他的弟子們都敢積極地進行挑戰,而且多數成為棋壇名人。

讀書也是這樣,隻有敢於提問題,又敢於回答問題,才能把東西學好。一個在英語課堂上都不敢開口、怕講錯的人,是絕對學不了英語口語的。

因此,當孩子們要求做某種嚐試時,即使我們知道會有許多困難,或者不會成功,但還是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嚐試的機會,讓他們去考驗自己的才能。有時孩子可能會想出父母想不到的辦法,產生超乎平常的構思。如果事先就認為會失敗,而不許孩子嚐試,那麼孩子內心潛伏著的無限可能性就得不到發揮。這種害怕失敗的心理狀態會使孩子不敢輕易嚐試新的事物,使孩子保持緘默和消極、被動。

而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經曆了無數次的探索與失敗的。任何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有一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而且開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通過不斷地實踐,才由做不好達到做得好。就以洗衣服這樣一件簡單的事而論,一個人初次洗衣服時肯定洗得不幹淨。因為他沒有洗過,沒有經驗,不知道怎樣才能洗得幹淨。做飯也是一樣,很多人第一次做飯,不是少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稀,這是不足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麼事時做壞了,父母不要過於責備,而應幫助他總結經驗,找出沒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確的態度不是埋怨、責罵,而是熱情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