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四 業精於勤荒於嬉,君踏實則霸業成(3 / 3)

做事能親身入局,且能行得正,其影響是十分重大的。《論語》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那麼無論製定什麼政策規章,部下都不會遵從的。

曾國藩、林則徐都深切地體會到親身實踐的重要。林則徐在江蘇做巡撫時,曾經對他的僚屬說:“我恨自己不是牧令出身的,每件事還都得親自去實踐。”曾國藩在兩江做總督時,也曾經說:“做官應當從州縣做起,才能夠立得住腳。”

正是秉持著這種“事必躬親”的嚴謹態度,曾國藩每想到一步,便積極地去運作,每做一步,都力求做到最好,而他的人生也因此受益匪淺。

由此可見,人格與尊嚴是自己幹出來的,空想隻會通向平庸,而絕不是成功。

然而,現實中不乏空想家,這樣的人總是誇誇其談,說起理想來天花亂墜。他們有著數不完的理想,製定了成百上千個計劃與方案,卻從不做一件實事。他們習慣於給自己找借口,譬如,精力不足、沒有時間等等;看到別人成功,他們總是會安慰自己,“他的機遇好,而我沒這種命”;於是,他們年複一年地勾畫著自己的夢想,但直至老去,依然一事無成。這是很可悲的。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將軍亦不是想當就能當上的,你不僅要敢想,還要肯幹!如果你時刻想著“統率三軍”,卻連一個“士兵”該做的事都不做,那又何談“橫刀立馬掃天下”呢?誰會相信你有這個能耐?

所以說,若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先入局。在實踐中充實自己、展現自己的才能,將該做的事情做好,證明自身的價值,如此你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

要知道,那些成功人士都是一點點幹起來的。當他們一文不名時,就已經為自己立下了大誌,並且願意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他們腳踏實地地幹,舍生忘死地拚,矢誌不渝地搏,才有了後來的風光無限。

這就是實幹家與空想家的區別。我們若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應該立即劃清夢想與空想的界限,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毫無疑問,空想是不會成功的。付出才有回報。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有人有始有終、有人半途而廢,這緣於個人執著程度的不同。但不管怎樣,隻要堅持過並堅持著,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倘若空有夢想,卻從不曾行動,那無異於得過且過。這種懶惰或者說是麻木,帶給人生的傷害不可估量。因而,我們必須讓自己實幹起來,我們可以將夢想視覺化,將其做成圖文,貼在床頭或是某個抬頭可見的地方,讓它時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行動起來,從而去完成每一個需要我們實現的目標。

不固己見亦不輕信,掌握根本拒絕盲從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做人做事不能過分依賴別人的意見,輕信別人者都是因為自己缺乏主見,誤以為真理總在別人的手中。曾國藩通曉人情世故,做到絕不盲從於人,認為盲從隻能誤己。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必然是個不輕信盲從的人。一個人心靈的完整性是不能破壞的。當我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來評價一件事的時候,錯誤往往就不期而至了。

我們也許可以做這樣的理解:“要盡可能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

當我們身處於陌生的環境,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參考的時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建立信心,然後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去做。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並有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

時間能讓我們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審判標準來。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誠實是最好的行事指南,這不隻因為許多人這樣教導過我們,而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觀察、摸索和思考的結果。很幸運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對生活上的基本原則表示認可,否則,我們就要陷於一片混亂之中了。保持思想獨立不隨波逐流很難,至少不是件簡單的事,有時還有危險性。為了追求安全感,人們順應環境,最後常常變成了環境的奴隸。然而,無數事實告訴人們: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之後,是經過不斷追求、拚搏並經曆各種爭議之後爭取來的。

如果我們真的成熟了。便不再需要怯懦地到避難所裏去順應環境;我們不必藏在人群當中,不敢把自己的獨特性表現出來;我們不必盲目順從他人的思想,而是凡事有自己的觀點與主張。

從事政治,當然不能固執己見,也不可輕信別人的話,必須經常權衡利弊,找出掌握根本、把握源流的辦法。

曾國藩在給丁雨生的回信中說:承蒙您論說淮鹽事的利弊,洋洋灑灑數千言,十分詳細。所說:“局外的議論,公正但不符合實際情況;局內的意見,親切但多有私心在裏麵。善於猜測的人,不去顧及物力盈虧;議論變法的人,不去考慮後果。”這幾句話特別中肯。國藩上封信裏要閣下審慎聽取意見,謹慎抉擇而不要輕易處置,正是這個意思……國藩從來辦事,不固執己見,也不輕信別人的話,必須是看準了利害關係後,才肯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別人的。閣下思想敏銳,常常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如果鑽研得太過,看到處處都是荊棘,那也未免是舍棄康莊大道不走而去鑽牛角尖,厭棄牧畜而想螺蛤了。

在給胡林翼的信中,曾國藩說:收取的利多了,老百姓會怨恨,參劾別人多了,官員們會生誹謗,用這些話來勸告你的,雖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情況,也不應該鬱鬱不樂放在心上。我們所以慎之又慎的,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就沒有需要下力氣的地方了。古人說:“如果從流俗毀譽上打聽消息,那他是站不住腳的。”總是想平日的短處,那隻能是在毀譽上打聽消息,近來應該多想想在用人妥當與否上打聽消息。

分析一下這裏的原因,大約有兩條。一是辦事的人,絕不可能隻有讚譽而沒有誹謗或評論,隻有恩寵而沒有怨恨;二是輿論往往隨時變化,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若不是自己要求樹立根基,專從流俗毀譽上去打聽消息,一定會有站不住腳的那一天。曾國藩在給惲中丞的信中說:凡是幹事的人,絕不可能隻有讚揚而沒有誹謗,隻有恩寵而沒有怨恨。自我修養的人,隻求心靜就夠了,切不可因譏諷議論而氣餒、消沉;衡量評價別人的人,隻求一個長處可取就行了,切不可因有小毛病而放棄了有用的人才。如果對佼佼者過於苛求,那麼庸庸碌碌的人反而會走運。

曾國藩強調辦事和做人權衡利害,把握輕重,要特別注意不以流俗的毀譽為轉移。他在給陳舫仙的回信中說:“京師的議論與樞密院的消息隨時變化。每逢遇到官員上下交接,本來眾望所歸的人,轉眼間就會被人唾棄;也有的群疑眾謗、被議論紛紛的人,轉眼工夫又風平浪靜了。隻有卓然自立的人士,經過紅與黑的變化也不改變自己的形象。閣下這次進京,時間沒有幾天,但上天的眷顧和輿論似乎都是很好的,望閣下不要沾沾自喜,將來如果有吹毛求疵的議論,恩顧無存,望閣下也不要因此而沮喪。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私事就是幹自己的事與讀書二者並進,公事就是管理與防務二者兼營。以勤為本,輔之以誠。勤,雖然柔弱也會變強,雖然愚鈍但也會變得聰明。誠,誠心可以使金石為開,鬼神聽話,鄙陋的譏諷,就是跳進黃河也是洗不清的,那還有什麼可爭辯的呢?”這些話深刻明白,要旨不外是腳踏實地,努力做到自立自強,不以流俗的毀譽為轉移。

曾國荃就任湖北巡撫時,曾國藩給他寫信一封,信中說:督撫本來不容易做,近來又是多事之秋,必須招募兵員,籌措軍餉。招兵則怕失敗而受誹謗,籌措軍餉則怕說搜刮而招致怨恨。這兩樣都容易敗壞聲名,而由此引起紛紛議論,被人參劾的人,常在用人不當。沅浦弟的博愛形同軟弱,在用人上向來失於繁冗。以後要慎重選用賢人,以補救草率的毛病,少用幾人,以補救繁冗的毛病。地位很高但資曆很淺,外貌上貴在溫和恭敬,內裏貴在謙虛禮下。天下的事理人心,我們了解得不深,沒有料到的多著呢,切不可存一點自以為是的思想。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滿,這兩條如果都做到了,一定可以免卻咎戾,不失去好名聲。這些話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囑咐,千萬不要以為是泛泛的議論而忽視它!

從這裏完全可看出曾國藩的政治思想,同他的經驗閱曆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曾國藩辦事,不固執己見,也不輕信別人的話,必須看準了利害關係後,才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別人的。由此可見,曾國藩既不是頑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個盲目屈從的人。他對於社會輿論就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對於別人的建議,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他在給歐陽曉岑的回信中說:集思廣益,本來不是容易做好的事。而在省城裏尤其容易被人欺騙、蒙蔽。每天到我府上來的人,或者上書獻策,或者當麵陳說見解,大體上不出你寫的三條之列。對那些驕傲的人要抑製,然而,又不能因為這樣就完全廢除吐故納新的風氣。重要的應當是自己把握主見,如六轡在手;對外廣泛慢慢地吸收,如萬流赴壑,才是最完善的。我想古人全都應該這樣,而小小的我卻是做不到的。曾國藩為人處世,既能尊重他人意見,但絕不盲從,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把一件事情想深想透,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這說明:一切成功者皆不是一味模仿別人、聽信別人,而是相信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堅持一項並不被人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旦這樣做了,就一定會贏得別人的尊重,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現在人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專家的時代。由於人們已十分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看法,所以便逐漸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以至於不能對許多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堅持信念。這些專家之所以取代了人們的社會地位,是因為是人們讓他們這麼做的。

沒有獨立的思維方法、生活能力和自己的主見,那麼生活、事業就無從談起。眾人觀點各異,欲聽也無所適從,隻有把別人的話當參考,堅持自己的觀點按著自己的主張走,一切才處之泰然。

一個人能認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經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衝擊。許多人僅僅為了某件事情時髦或流行,就跟著別人隨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幹與興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幹也付諸東流。所得隻是一時的熱鬧,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機會。

對於生活中的我們來說,能擁有自己的完整心靈,使其神聖不受侵犯,即堅守心靈的感應,不要盲從,不要隨波逐流,這是非常重要的。請一定記住:隨著別人走,你永遠隻能居於人後。

愛默生曾經說過:“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首先必須是個不盲從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容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的確,一個人,隻要認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正確,就要勇於堅持下去,而不必在乎別人如何去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