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秦王怒氣衝天,宗室大臣們乘機進言,稱:“各諸侯國來秦國謀事的人,大抵都是為了他們各自的君主而遊說秦國、做間諜的,請您務必將他們全部驅逐出境。”年輕氣盛的嬴政犯了急躁的毛病,沒有冷靜地思考,便糊裏糊塗地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即下達了“逐客令”。
李斯正在向秦始皇上書自己的大勝經——《諫逐客令》。秦始皇是怎樣做的呢?李斯的名字被列在驅逐的名單之中。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追隨當時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與韓非同窗,學成以後西入秦國欲施展一番抱負。他因建議對東方六國施用反間計,拉攏了不少各國的名士,受到秦王嬴政的賞識,被拜為客卿。
“逐客令”一下,秦兵立即堵在各賓客的家門口,不許申訴,押送他們即刻離都。在被秦兵押解出境的途中,李斯乘隙寫成一部勸諫書,並設法請人送入宮中,向秦王進諫。
秦王嬴政讀過李斯的上書,馬上明白自己錯了,他趕忙下令收回“逐客令”,並派人從速追回李斯,讓他官複原職。
嬴政這種知錯就改、見賢求教的特點,是其成為中國最傑出的“英雄”人物之一的基礎,也是他布局能力的重要表現。實際上,秦始皇嬴政的殘暴隻施加於兩種人之身:一是百姓——依法家理論根本不用關心、考慮的小人;二是他所憤恨的人,如、行騙的方士,還有敵人等。而對於他所敬重的人或對其有用的人,則隻有威嚴,不施暴行,所以對茅焦、對李斯、對尉繚、對王翦等,盡管他們多有“不恭”之辭或舉動,但嬴政從未想過要加害於他們,甚至連累官免職的事情也沒有,相反,始終重用不疑。這就是嬴政與眾不同之處,後世帝王能做到這一點的幾乎沒有,包括唐皇李世民,對魏徵不是時有微辭,就是動輒要殺他的頭。依嬴政的性格特點看,能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嬴政的這一性格特點,是他比同時代的諸侯國君主更具威力的原因之一。
現在,李斯在秦王的腦海中再也抹不掉了。秦王為自己這個時代秦國又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興奮不已,也為自己因一時之氣而險些將秦國推入不測之地而深感後怕。因此,秦王對李斯言聽計從。李斯則平步青雲,很快官至廷尉,執掌刑獄,並且在秦朝建立後不久升任為丞相。
“逐客令”撤銷了,而對於那個險些使秦王鑄成大錯的韓國水利專家鄭國,秦王嬴政仍不依不饒,非欲處死以泄其恨不可。幸好,鄭國也是一個善辯之徒,他對秦王說:此渠修成後,對秦國具有萬世之利,關中許多不毛之地將辟為沃野。已經頭腦冷靜的秦王一聽,覺得有理,於是不再加罪,命令鄭國繼續主持工程。經過數年的艱辛,水渠終於建成,從此關中瘠薄之地變成膏腴良田,災荒減少,秦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提高,直至最終平滅東方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