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勝”字,往往意味著成功的結果,但體現不出成功的過程。那些慣於突破人生局限獲得大勝的人必然要能挑戰自己的弱點改正自己的弱點。
還是在秦王嬴政親政後不久,他做過一件非常糊塗的事情,這就是他下達了一道違反秦國傳統做法和其本人執政方針的命令——“逐客令”,欲將六國在秦任職的客卿全部趕走。不過,在李斯的勸諫下秦王嬴政最終撤銷了此命令,沒有對操縱各諸侯國的統一大業造成危害。
是什麼原因使得嬴政一反常態,改變了秦國長期奉行的人才引進政策而下達這項命令呢?原來是東方國家對秦國施行反間計的結果。
戰國七雄中韓國實力最為弱小,又緊鄰秦國,是秦國進行統一戰爭的首選目標。韓國國君安實在不願意輕易將祖宗傳下來的“錦繡江山”拱手讓人,於是便把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找來,讓他肩負間諜的使命西入秦國,遊說秦王興修水利,企圖以此消耗秦的國力,轉移秦國的注意力,改變韓國行將滅亡的可悲命運。
漢畫石像有“荊軻刺秦王”,這是勝與敗的一次較量,自有悲壯格調。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嬴政親政第二年,鄭國來到秦國,欲替垂死的韓國盡一點力量。在政治上已經穩固住自己地位的嬴政正想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做些事情,聽了鄭國的計劃,覺得對秦國有利,於是立即征發百姓,由鄭國主持在關中東部興修一條引涇水東注洛河的水渠。
鄭國主持修建的這條水渠,計劃全長三百多公裏,建成後可以溉田四萬多頃,工程浩大,確實會占用秦國不少人力、物力,但關中河道則可以改造得更加合理,水渠建成後遍布關中的鹹鹵地將會變成良田耕地,所以秦王嬴政即便沒有識破韓王安的計謀,他所做出的這項決策也沒有錯。這項決定也符合秦國一慣的重農政策。
隻是韓王安低估了秦國的綜合實力。盡管秦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這條水渠,但是絲毫也沒有影響秦軍的東攻計劃。而且,當時在秦國興修的大規模土木工程並不止此一項,譬如秦王嬴政的陵墓就在修建中,這項規模巨大的工程一直到秦始皇死時都沒有完成,它常年用工在十幾萬甚至更多。
夜長夢多,最後,韓王安的陰謀終於讓嬴政發現了,不善製怒的嬴政暴跳如雷,立即命人將鄭國抓來,要問刑處死。嬴政氣得發昏,朝中一幫長期不受重用的宗室大臣們覺察出這是一個難得的重秉朝政的好機會。因為,長期以來,秦國一直堅持“客卿”政策——至少欲有所作為的秦國君主都施行此政策——重用東方有才之士,或委以重任高位,或任為客卿隨時諮問,宗室貴族在政治上都沒有過高的地位,本國官吏若無大才也隻能充任一般職務,掌不了大權。這項製度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長期保持勃勃生機的重要原因,也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政治保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