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取勝大師都是操縱對手的“專家”。很明顯,操縱對手是為了建立一種秩序,為此必須掃清一些主要的障礙,要清除障礙必須講究時機,否則弄不好還會引火燒身,後果更不堪收拾。這是一種大勝之道。

在贏政身上,聞過則改,而且改得十分迅速和徹底的事屢見不鮮。秦王嬴政怒遷太後之後,秦國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舉國上下議論紛紛,不讚成的人為數不少。餘怒未消的秦王嬴政又下令:“有敢以太後之事勸諫者,亂刀砍死,並以蒺藜(帶刺的刑具)劃刺其脊背和四肢,屍體堆在宮門外示眾。”能以如此殘酷的刑罰對待自己的臣下,年輕的嬴政的確不是善良之輩。誰知自古忠臣不畏死,仍有27位大臣冒死進諫,但都是空有忠臣之心而無善言之口,嬴政毫不留情地將這些敢於“以身試法”的人統統殺死,27具屍體都堆在宮門外。

殺死了這麼多人,仍然有人敢繼續以自己的口舌賭命,這次來的人叫茅焦。茅焦原是齊國人,不知何時西入秦國,也不知有何才能,雖被拜為客卿,但在政治上一直未顯崢嶸,始終默默無聞,不過這次該他露臉了。與茅焦住在一起的賓客,聽聞他進宮上言,嚇得卷起鋪蓋逃之夭夭。

接到茅焦求見的報告,也許是已經殺了27個人使秦王嬴政感到有些厭煩,這回他稍微客氣了些,先派使者出殿提醒道:“不許以太後之事進諫。”茅焦回答:“正是為此事而來。”嬴政命使者警告茅焦:“你沒有看到宮門外的屍體嗎?”茅焦答:“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宿,如今已經死了二十七個人,我來就是要湊夠二十八之數。我不是怕死的人!”聽到使者的回報,秦王嬴政火冒三丈,大怒道:“這小子是故意來違背我的命令的,速速加熱鼎鍋把這家夥煮了,我看他如何橫屍宮外去充數?馬上召他進宮!”說完,按劍而坐,氣得滿嘴翻白沫。左右全都驚恐萬分,為茅焦捏著一把汗。

秦始皇手書治國大勝經茅焦進殿,不慌不忙地行過禮,對秦王說:“我聽說長壽的人不忌諱死亡,享國之人不忌諱亡國;忌諱死亡的人命不久,忌諱亡國的人不能保全。死生存亡之事,都是聖明之君迫切要聽到的,不知陛下是否願意聽一聽?”秦王怒容微斂,問:“此話怎講?”茅焦更加放膽地說:“陛下有狂亂乖戾的舉動,陛下自己不知道嗎?”聞聽如此犯上之言,秦王反倒平靜了,他問:“都有哪些?我願意聽你說一說!”於是,茅焦曆數秦王的過錯,說:“陛下車裂假父(指),有嫉妒之心;摔死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於鹹陽宮,有不孝之行;劃刺諫士,有桀、紂之舉。天下人聽說這些事情,就會瓦解四散,沒人再傾向秦國了。我怕秦國會因此滅亡,所以替陛下感到很危險。我的話講完了,請用刑吧!”說罷,除去衣服,伏在刑具上。

茅焦把秦王嬴政親政以來所做事情幾乎全都否定了。然而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盡管此時秦國軍事力量強大,東方六國已經阻止不了秦國統一的進程,但是人心的向背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大問題,它對秦國統一大業的進行起著阻礙或推動作用。為了減少統一的阻力,加快統一的進程,必須盡最大可能爭取人心,贏得政治上的主動,這一點年輕的國王嬴政認識得很清楚。所以,雖然怒氣衝天但還不糊塗的嬴政聽了這一席話,立即轉怒為喜。他親自下殿,一邊扶起茅焦,一邊說:“赦你無罪!請先生穿上衣服,我願意向你請教。”隨後拜茅焦為自己的仲父,封爵為上卿。

這就是嬴政的特點,隻要言語切中時弊,擊中要害,隻要對統一有利,對他的統治有利,他都會非常高興,而且百分之百樂意接受。所以,嬴政決不是不會納諫或拒絕納諫的君主,而恰恰是會納諫和善於納諫的君主。他有殘暴、冷酷的一麵,也有近人情、通人性的一麵。茅焦正是摸準了他的脾氣,所以才敢大膽進宮,敢於出言不遜。

見秦王怒氣全消,茅焦進一步勸諫:“秦國正在圖並天下,而大王有遷徙母太後的劣名,恐怕天下英雄聽說,因此而背叛秦國了。”秦王一聽現在隻有此事尚可挽回,立刻套車掛馬,親率千乘千騎,赴雍城接母。太後極為高興,回到鹹陽後設酒宴款待茅焦,席間對茅焦讚賞有加,她一迭聲地說:“矯枉過正,轉敗為勝,安定秦國的江山社稷,使我們母子重新相會,這都是茅君的功勞啊!”

秦王嬴政接受茅焦的進諫,將母親從雍城接回鹹陽,此舉毫無疑問會給他帶來很大的積極效應,至少在秦國內部可以起到操縱人心、安定勝局的作用,對統一肯定是有裨益的。